五、论述题
(以下仅提供要点,答题时还需展开论述,请参见教材有关内容)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参见教材P23—25)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对于收入差距有个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参见教材P91—93)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前提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3、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参见教材P119—122)
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4、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参见教材P136—140)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1)“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可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2)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最低成本,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3)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绩效。
5、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参见教材P184)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三种模式: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 ,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6、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和局限性。 (参见教材P196—198)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在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同时,财政补贴还有以下等方面的局限性:(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7、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参见教材P14—16)
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表现在:(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立法机关与政府关系、以及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即在制定实施经济政策中,政府未能有效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决策,中央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行为,或者政府未能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关系,以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4)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政治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8、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参见教材P215—218)
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2)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不同;(3)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9、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参见教材P243—244)
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1)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的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即使价格上升消费者也不得不购买,这样纳税人很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假如原来确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和公平的,但是由于税负转嫁可能改变原定税负的分配格局,抵销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或导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3)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从而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所以,税务机关在注意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防止纳税人逃税。
10、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参见教材P241—242)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11、试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参见教材P276-277)
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1)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2)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3)高峰负荷定价法。对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的公共物品,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这些定价方法中,对那些与广大普通居民生活关系密切,使用范围广的基础设施服务,按边际成本定价,亏损由政府财政补贴,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的,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来定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2、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参见教材P296-297)
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之间的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2)从公债发行对象有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3)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13、试论预算外资金的涵义及改革。 (参见教材P347,P352—353)
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2)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3)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近期内预算外资金的改革的重点是:(1)对现有的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以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事权范围为标准,取消所有与政府职能无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未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一些具有税收性质,或便于用税收方式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实行“费改税”,对仍需保留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在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严格的预算外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依据;(3)改革计划管理办法。即:将预算外资金计划管理上升到预算外资金预算管理,制定统一的编制单位预算外资金年度收支预算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要求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年初必须按规定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按月向财政部门提供收支情况报表;(4)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复式预算体系,大力推行部门预算,为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将预算外资金彻底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14、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参见教材P373—37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政策搭配与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15、比较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传货币导机制理论的区别。 (参见教材P370—371)
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导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16、试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参见教材P392)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一、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二、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象是跨国税收或国际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7、试论外债的功能和特殊性。 (参见教材P400—401)
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2)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3)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外债和内债相比,在风险与管理等方面还有其特殊性:第一、外债一般是借外汇还外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债要承受来自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外债偿还能力受本国外贸创汇能力的制约;第二、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入的商业性贷款,一般采用浮动利率,举借外债需要考虑利率波动风险;第三、外债举债成全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较大等等。
18、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参见教材P402—404)
衡量外债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1)偿债率。偿债率指当年的外债本金和利息偿还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个比例保持在20%左右为宜,最高不超过25%。(2)负债率。通常有四个指标:①外债余额占同期商品和劳务出口外汇收入额的比重。一般认为,这一指标不应超过100%为宜;②外债余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认为这一指标不超过20%为宜;③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认为应控制在50%以内为宜;④年末利息支付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应控制在3%以内为宜。(3)债务率。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与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这一指标一般应控制在100%以内为宜。
政府外债风险的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2)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提前支付债务利息;②进行期权交易;③开展调期业务
1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有哪些? (参见教材P411—4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2)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3)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4)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我国境外投资将跃上新台阶。我国将在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及最惠待遇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国际间的歧视性贸易和投资限制将逐步取消,这将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更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20、论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参见教材P198—201)
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们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 。
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 ,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22年初中语文:感恩父母的名言04-27
审查财务报表的目标有()。A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B评价企业04-27
2022年初中语文名言警句必背04-27
2022初中语文名言名句读书篇04-27
审计人员发现的下列情况中,可能存在高舞弊风险的有()。A04-27
2022年初中语文名言名句战争篇04-27
2022年初中语文名言名句奉献篇04-27
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审查时发现下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