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简答题)

时间:2024-04-27 18:26:56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四、简答题

1、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重建皇宫方案。

答:宋真宗时期,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2分)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2分)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汁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2分)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一举三得”,使工程如期完成。(2分)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2分)

2、简述管理创新的内容。

答:管理创新的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1 )管理理念创新(2分)

(2 )组织机构创新(2分)

(3 )管理方式、方法创新(2分)

(4 )管理模式创新(2分)

(5 )管理制度创新(2分)

3、简述万里长城工程建设中体现的管理特点。

答:第一,是有严谨的工程计划。对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联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使工期不至于延误。(3分)第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工程验收制度,如规定在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而落,工程才算合格。否则返工重建。(3分)第三,有效的分工制。长城建设在事先确立走向前提下,分区、分段、分片同时展开,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步性,体现了有效的分工。(4分)

4.简述管子"与时变"的管理创新精神。

答.(基本表述2分)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要有创新精神,"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对其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4分)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产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所谓"俗",是指民间自然形成的事物,而非因循守旧制度之规定,这其实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四点解释各1分)。

5.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答:企业文化的功能就是发生作用的能力。企业文化主要有(1)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川1分)( 2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1分) ( 3 )企业文化的协调功能;(1分) ( 4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1分)( 5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刊1分)( 6 )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1分)简单评价( 2分)。

6、威尼斯兵工厂的主要管理经验

答:威尼斯在1436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厂,即兵工厂。威尼斯的兵工厂后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占有陆地和水面面积60英亩,雇用一两千个工人。许多由于规模庞大而产生的问题(会计、材料排列、工人的纪律等)都有效率地解决了。政府与工厂的关系是控制与授权经营的关系。兵工厂的管理体现了互相制约和平衡。兵工厂虽然由三位正副厂长正式负责,但作为威尼斯元老院同兵工厂之间的联系环节的特派员也有很大的影响。元老院本身也常常直接管理或干预兵工厂的事务。特派员和厂长们主要从事于财务管理、采购和类似的职能,以致无法指挥实际的造船工作。造船厂中各个巨大的作业部门由工长和技术顾问来领导。政府给工厂下达明确的生产任务。工厂内部的管理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威尼斯兵工厂在成品部件的编号和储存、安装舰只的装配线、人事管理、部件的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成型的管理经验。

7、简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

答: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工厂制度的建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纺织机等机器是工具上的革命,蒸汽机是动力上的革命,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分工、动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的3个伟大的杠杆。”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工业企业的效率问题、控制问题、对企业中人的管理问题更加突出,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来获得高效率和最大的利润。

8、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答:概括地说,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有:(1)为组织机构配备合适的人员。组织是决定某种目的(或计划)需要一些什么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分成一些能分配给各个人的小组。必须用一种冷静的、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组织设置问题,必须没有任何倾向性地确定各项组织机构,然后再采取步骤为组织机构配备合适的人员。

(2)一个最高的主管或一个人管理的原则。即不要用委员会来进行管理。因为委员会机构不可避免地具有行动迟缓、笨重累赘、铺张浪费、效率低下等特点,而且不易同其他机构合作。

(3)统一指挥。如果违背这条原则必然会引起的混乱、效率低下和无人负责。

(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古利克和厄威克一方面坚持“由一个最高主管承担管理职责”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由于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工作量的增加,高级主管人员需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专业人员来协助他。因此,他们主张加强和增加职能部门或参谋部门。除了专业参谋以外,还需增加一般参谋,以便帮助最高主管人员承担指挥、控制和协调这些中心职责,他们不以自己的身份,而只是作为上级的代表来指挥,而且只限于上级决定的范围之内。

(5)工作部门化原则。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分配给各个部门,可依据以下四种分类方法:①依据组织的目标来实行部门化,使各个部门的划分和建立有利于实现组织的统一目标和完成共同的任务。②依据作业来实行部门化,以便在同一部门中从事相同的作业或使用相同的设备。③依据所服务或涉及的人或事来实行部门化。④依据地区来实行部门化。在实行部门化时,为了取得最大的效率以及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第一级的部门化,可能按照地区标准;第二级的部门化,可能按照作业标准或其他标准;第三级的部门化,再按照具体情况选择划分的标准。

(6)授权原则。领导者要能够把某些职权授予下级人员。缺乏恰当授权的勇气和正确地进行授权的能力,是组织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授权,是高级专管人员进行有效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7)责权相符原则。只把责任加在某些管理人员身上是不适宜的,要把相应的权力赋予他,在各级管理人员中责和权都是相称和明确的。各级管理人员的责和权都必须相称和明确。被授予权力的人,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方面,包括对下级的工作承担全部个人责任。

(8)控制幅度原则。这项原则的精神实质是,一个主管人员直属的下级人员的人数应有一定的限度。这同心理学中所讲的注意幅度有关。如果说下级人员的人数以算术级数增加,则需要上级主管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排列和组合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古利克没有对直属下级的人数做硬性规定,而是试图确定一些能达到最佳控制幅度的因素。古利克十分强调:上级人员的个人特质、他同直属下级在地理上的距离、他的直属下级所执行任务的性质以及组织的稳定程度等因素。

9、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 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1)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全新的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一度出现高潮,这是行为科学产生的政治背景。

(2)行为科学产生的经济背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使得企业主感到单纯用传统管理理论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利润。有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论。这就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3)行为科学产生的人文背景。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缓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泰罗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思考:反思的结果是,在经济学方面,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为资本主义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在管理学方面对人的研究,梅奥开辟了行为研究的方向。行为科学就在大萧条中的霍桑实验后开始兴旺起来了。

10、试论梅奥对管理思想发展的贡献

答:梅奥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管理学家,主持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是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奠基人。先后发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工业中的团体压力》等著作。梅奥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发现,工人的问题不能用任何一种单独的因素来解释,必须在“总体情况的心理学”中来探讨。梅奥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来看待。他在1926年进入哈佛大学从事工业研究,不久就参加了霍桑试验,并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总结了霍桑试验前一阶段的工作。以后,他又断续地进行这项试验,并于1945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进一步概括霍桑试验的成果,认为解释霍桑实验秘密的关键因素是小组精神状态的一种巨大变化。

依据霍桑试验的材料,得出以下三点主要的结论:第一,职工是“社会人”。第二,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第三,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三条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也是行为科学在以后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1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斯洛于1943年和1954 年先后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和《动机和人》两部著作,阐述了他的需要理论。马斯洛也认为,人有各类需要,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满足的过程。

(1)人类需要是有层次的。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这些需要的层次并不都是一定按这个顺序,有时候人的需要是模糊不清的,对某种需要表现的强度也不一样,需要因人而异。(3)人们一般按照这个等级系列从低级到高级地来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4)一般讲来,只有在较低级别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以后,较高级别的需要才会发展起来,起推动作用。但当较低级别的需要受到威胁时,也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5)人的需要还带有发展的、动态的性质。同年龄和地位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

12、权变管理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观点

权变管理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各种观点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式系统”,是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又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系统。为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把企业分成一些不同的结构模型,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伍德沃德分类法

英国女管理学家伍德沃德认为,每一种有着类似的目的和类似的工艺技术复杂程度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型和管理原则。她按照生产系统的工艺技术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程度,把企业分为单件和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伴有单件生产、大批量和大量生产、大批量生产伴有流水生产、流水生产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再结合其他的目标,可以把企业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单件和小批量生产。它主要就顾客的“订货”或“定做”的产品进行生产。

②大批量和大量生产。其产品大部分是标准化或统一的。只在最终外形上有些变化。

③长期的流水作业生产。它所生产的标准产品是通过预先规定的工艺程序制造出来的。

把企业分成这样三类,就可以不必对各个企业所用工艺技术的渐进性进行比较,集中考察企业以下的一些组织特点:管理的层次、管理幅度、管理人员同其他人员的比例等。

(2)皮尤等人的分类法

英国管理学家皮尤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英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不能采用单一的行政组织类型,而必须以可衡量并能够得到资料的一些结构上的变数来对企业组织进行分类。按结构变数把企业划分的七种类型即工作流程一行政组织型、人员一行政组织型、含蓄结构型、完全的行政组织型、前工作流程一行政组织型、萌芽状态的工作流程一行政组织型和萌芽状态的完全行政组织型。

(3)劳伦斯等人的分类法

劳伦斯等人的分类法强调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用“分化”这个词来表示一个企业适应于外部环境而划分为各个小单位的程度;用“整体化”这个词来表示企业中各个小单位的协作或工作的统一。他们选了在稳定和变化情况上各不相同的三类环境进行分析比较:第一类环境是高度稳定和变化较少的。第二类环境的稳定程度是中等的。第三类环境是很不稳定而变化极快的。他们对这三类工业中大量的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都是整体化的途径适应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企业。总之,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组织设计。不但不同的工业部门和不同的企业,即使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都要因时、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的组织结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4)赫里格尔等人的分类法

赫里格尔等人依据企业的外界环境和工艺技术两个方面的因素,把企业分成四类模型:第一类市场条件等外界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较快、内部产品品种较多、但工艺技术上差别不大的企业;第三类是市场条件等外界环境因素较为稳定、产品品种较简单、工艺技术较稳定的企业;第四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十分稳定而产品非常单一的企业。

13、简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现代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现代管理理论的共性实质上也就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它们可概括如下一些方面。

(1)强调系统化。系统化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现代管理论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人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的,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管人。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也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样以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现代管理理论强调通讯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如何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以促进管理的现代化,成为现代管理论的重要研究课题。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现代管理理论来自众多的人们的实践,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将不断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现代管理论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以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管理就是创新。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10)强调权力集中。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现代管理论认为组织中的权力应趋向于集中。管理者通过有效的集权,把组织管理统一化,以达到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的目的。

14、简述科特的管理新规则

答:科特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60年到—1930年,这个阶段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美国大企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此阶段中:美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美国大多数大公司都是在这一阶段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二是美国在这一阶段的发明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50年发明的数量。

第二个阶段是从1929年“黑色的星期二”开始的。大萧条的发生,摧毁了人们对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信任,凯恩斯的经济学第一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二战后,国际形势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美国经济和大公司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73海湾石油生产国第一次大幅度和统一地提高石油的价格,使得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极大的能源危机,它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统治时代的结束,开始了真正的全球化的经济时代。

可以说,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深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而进入第三阶段却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阶段。

科特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不能再按原先的管理规则,而是应该遵守一种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的特征基础上的。因此,现在企业的应变能力,对能否取得成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切都需要有强而有力的领导。

15、简述管理国际化的成因

答:一是经济因素。(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具体体现在:金融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生活国际化。

(2)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而有力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3)全球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地位,跨国公司通过进行全球并购和企业重组建立超国家的大型和巨型全球企业。这种全球型企业的数量在21世纪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技术与技能密集型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数量也将剧增。

二是技术因素:(1)国际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构造。(2)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三是政治和法律因素:(1)环保意识的增强。(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6、简述巴比奇管理思想

查尔斯.巴比奇是英国的数学家、发明家和科学管理的先驱者,其管理思想主要概括为3点:

第一,巴比奇提出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可能制定出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他制定了一种“观察制造业的方法”

第二,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

第三,在劳资关系方面,巴比奇是工厂制度的保护者,强调工人要认识工厂制度对他们有利的地方,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和利润分享的制度。

17、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1).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工业化突飞猛进,国内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容。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兴起了一系列新工业,如钢铁、电力、汽车、石油等。3)城市人口的增加。4)

(2).经济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从1873年到190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5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3次都是从美国开始爆发的,每次危机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急剧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猛增,劳资矛盾激化。为了提高抗危机的能力,大企业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了垄断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来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

(3).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既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也使培训和管理企业的员工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移民纷纷涌入美国,他们大多集中在沿海的工业城市,为美国的企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但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农村,只会干体力活,无法适应大机器生产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些劳动力培养成适应工业生产需要的熟练工人。

(4).工业革命以来管理思想的积累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阿克莱特等人发明和使用了一些在当时是先进的机器,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亚当.斯密在有关工作时间和工作方法问题上已经做了初步的考察,杜平、巴比奇等人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巴比奇还提出了进行作业研究的“观察制造业的方法”;麦卡勒姆和普尔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控制进行了研究。汤和哈尔西对工资及收益的分配做了分析和实验。这样“孕育着科学管理诞生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已具备,在社会需要和学科成熟的交叉点上泰勒站了出来,科学管理的时代到来了。”

18、彼德.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特点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以及感悟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知识管理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在知识型企业中最为显著。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投入、知识传播、知识转化和创新为目的社会经济组识。

(2)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管理理论强调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不同,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从拥有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理解和争取竞争优势。 从纵向看,知识管理可以分为知识获取的管理、知识利用的管理、知识创新的管理。这三个层面的管理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获取知识是前提,分享和利用知识是核心环节,知识创新是目的。从横向看,主要有信息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职工教育与培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战略管理。

知识管理具有知识管理对象的无形化;

知识管理边界的不确定性;

知识管理过程的一致性;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知识管理下,报酬形式由按劳分配转为按知分配,沟通方式由纵向沟通转向横向沟通;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条管理链,从而要求各方面的互动和联结等特征

19、拔佳制的基本原则P100

拔佳制是由拔佳(Bata.Tomas)在学习福特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科学管理精神的管理制度。拔佳出生于奥匈帝国捷克兹林地区的摩拉维亚,1904年他创建了制造鞋子的拔佳企业。他多次去美国接受培训和工作,并学习了福特的管理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思想,这就是:依靠自己、全面质量管理、弹性战略、高度工艺技术、工人参与、把知识用做资本等。拔佳制的主要特点是:不强调劳动分工而重视劳动整体化,不断创新和提高质量,工作小组和车间自治,利润分享,工人参与和共同决定,明确规定职责,弹性组织结构,有效的自动化,极为重视人的因素。拔佳制的基本原则是:

(1).“让工人思维,让机器工作”。

(2).“建立自己的供产销系统和全球经营战略”。

(3).“顾客是企业的主人”、“为公众服务”。

(4).“生产和利润不是目的,而是改善职工生活的手段。”

(5).“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是企业的首要职责”。

实行拔佳制后,拔佳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拔佳的出生地兹林的摩拉维亚从一个贫穷闭塞的小村庄变为世界制鞋业的中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资料(主观)04-27

电大《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资料(客观)04-27

电大《花卉栽培技术》复习资料(2)04-27

电大《高等数学》复习资料04-27

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一04-27

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三04-27

电大《花卉栽培技术》复习资料(3)04-27

电大《花卉栽培技术》复习资料(1)04-27

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四04-27

电大《国际贸易法》期末复习资料(案例分析)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