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选择;填空;问答。(本复习资料主要针对名词解释,填空,问答,占70%)
第一二章
(一)名词
1、补偿性交易: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缺口而进行的交易活动。
2、自主性交易: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自身利益)而从事的交易。 3.经常账户: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3、经常账户:一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商品贸易收支,即有形货物的进出口,及服务贸易收支。
4、国际收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5、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地纪录一国某一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各种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该国国际收支的构成和总貌。
6、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政策内外均衡,但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出现内外不均衡的情形。
7、J曲线效应: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影响也有"时滞"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过一段时间以后,待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做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
8、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
(二)思考题
1、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对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
利:
1)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3)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4)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我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5)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弊:
1)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本币过于坚挺,会引发大规模的套汇、套利和外汇投机活动。
2)导致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如果该国政府采取措施干预,即抛售外币,买进本币,政府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本币的贬值。政府的干预将直接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又将引起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
2、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由临时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些临时性的因素有季节性因素、自然灾害、突发性疾病流行和政治动荡等。
2)周期性不平衡。 是指由于经济周期引起国际收支失衡。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具有周期性。一般来说,一个周期通常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以及经济复苏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经济特点具有显著差别。每个阶段经济发展对于国际收支都会发生影响,阶段不同,影响不同,因此国际收支也会出现周期性失衡。
3)货币性不平衡。 由于货币性失衡引发国际收支失衡。一国(或地区)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物价水平就会上涨或者下降从而影响本国进出口,引发国际收支失衡。当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如果汇率不作调整,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会下降,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需求则会增加,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贸易逆差,进而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
4)收入性不平衡。 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时,人均收入越高,进口增长越快,企业会增加进口生产资料,个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出口商品由于国内需求大,出口相应减少,由此形成贸易逆差,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
5)结构性不平衡。 是指一国产出结构(主要是指可贸易产品结构)与世界市场需求结构脱节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具有长期性质,需要国际收支失衡国家的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来予以纠正。
3、一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
政府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的手段有融资和调整两大类。调整又包括支出变更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具体有:
1)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
2)财政和货币政策:
a.政策效应(紧缩)--通过乘数效应--国民收入减少--国民商品劳务支出下降--进口减少;
b.政策效应(紧缩)--利率上升--吸引资金流入减少资金流出;
c.政策效应(紧缩)--诱发国内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价格下降--刺激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3)汇率政策:一国当局利用汇率的调高或调低控制进出口,从而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
4)直接管制:一国对国际经济交易直接严格的行政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4、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即在政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与国际收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必然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缩小,通常,国际收支的失衡会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①纸币本位固定汇率制:
本国赤字 外国盈余
↓ ↓
外汇储备下降 外汇储备上升
↓ ↓
货币供给下降 货币供给上升
↓ ↓
利率上升-----------→利率机制←----------------利率下降
↓ ↓
国内支出下降------→收入机制←--------国内支出上升
↓ ↓
工资物价下降-----→相对价格效应←-----工资物价上升
↓ ↓
进口需求下降-----→国际收支改善←-----进口需求上升
②纸币本位浮动汇率制:
→本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出口增加
逆差→外汇汇率 逆差改善或消除
→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上升→进口减少
③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收支逆差
黄金外流 黄金内流
↓ ↑
货币供给量量减少 货币供给上升
↓ ↑
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 价格上升
↓ ↑
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出口减少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5、根据所学知识,对我国近5年的国际收支状况及政府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进行分析。
单位:亿美元
项 目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国际收支总顺差 4491 4587 4419 5314 4228
经常项目差额 3540 4124 2611 3054 2017
占总顺差比例 79% 90% 59% 57% 48%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951 463 1808 2260 2211
占总顺差比例 21% 10% 41% 43% 5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常项目占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较资本和金融项目高出很多,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增长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迅猛。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 总产出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增加的同时,近年来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保持顺差,直接投资稳定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呈现双顺差的局面。2007-2011年上半年,由于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采取稳中有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由于经济形势的要求,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也走向扩张。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了重大变革,放弃盯住美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放开了人民币的管理程度。2007-2011上半年由于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动,人民币汇率呈现一定的波动,未来贬值预期较大。
当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蒙代尔认为,可以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均衡,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根据2007年的情况,可以用紧缩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解外部经济。而我们所采取的是稳中有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中的原因是财政货币政策用来调节内部经济。在局部价格过高的情况下,要维持国内价格的稳定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就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而这两者根本无法兼得。
针对目前的外部经济顺差同时内部经济衰退的现象,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外部经济,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
(二)支出转换和支出增减政策搭配
斯旺认为,可以用支出增减政策谋求内部均衡,支出转换政策谋求外部均衡。根据2007年的情况,内部均衡可以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同时,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国际收支顺差。实践中的调节方式是:稳健财政+紧缩货币+人民币升值。
从斯旺理论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调节方式搭配似乎比较合理。但是,通过进一步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是以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作为代价的,而我国贸易结构极不合理,出口的减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进口,这正好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增加。因此,这一政策的净效果是出口减少和进口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成本就太大了。而且,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加大。因而,鉴于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6、为什么会产生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试述蒙代尔政策配合理论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
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如果要实现内均衡,就必须使用一些政策手段。如增加、减少税收,或者使用行政手段使其资源达到充分、有效的配置;如果使用了这些手段势必会影响进出口,影响国际收支。
如果要实现外均衡,也会使用一些政策手段。如提高、降低汇率,增加、减少利率等手段,来使得国际收支均衡;如果使用这些手段,有势必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影响国内均衡。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是相互矛盾而又统一的。
蒙代尔认为如果每一种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另一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提出"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提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指派原则:即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
适当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①当经济状况处于衰退/国际收支顺差--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②当经济状况处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③当经济状况处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紧缩财政政策和扩张货币政策④当经济状况处于衰退/国际收支顺差--扩张财政政策和扩张货币政策。
第三四章
(一)名词
1、贴水 :远期汇率比现汇汇率便宜。
2、外汇:是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于国际结算的资产。一种货币成为外汇的条件:1.自由兑换;2.普遍接受性。
3、外汇期货:外汇期货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依据现在约定的比例,以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
4、套汇:利用同一时刻在不同汇市上的汇率差异,通过买卖外汇而赚取差价的行为。
5、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外币(1,100,等)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币的汇率表示方法。中国等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实行这种标价方法。
6、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币(1,100,等)折算成若干单位外币的汇率表示方法。美国、英国、欧元区等国家和地区实行该标价方法。
7、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表明各国货币比价确定的原则和方式。
8、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个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的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参照物可以是黄金,或一种或一组外国货币。
9、浮动汇率制:是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干预而形成的汇率。
10、清洁浮动:又称自由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
11、铸币平价:是指在金属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的汇率是通过两国货币的含金(银)量的比较决定的。是金属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二)思考题
1、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答:1)国际收支状况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就会增加该国的外汇供给和国外对该国货币汇率的需求,进而引起外汇的汇率下降或顺差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就会增加该国的外汇需求和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导致外汇汇率的上升或逆差国货币汇率的下跌。
在国际收支这一影响因素中,经常性收支尤其贸易收支,对外汇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通货膨胀程度
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
3)利率水平
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主要标志。即看汇率的预期变动,只有当外国利率加汇率的预期变动率之和大于本国利率时,把资本移往国外才有利可图。
一国利率水平相对提高,会吸引外国资本流入该国,从而增加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该国货币汇率就趋于上浮。反之,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降低,会直接引起国内短期资本流出,从而减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该国货币汇率就下浮。
但是,利率的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的程度多大,还要看是否满足利率平价理论。
4)经济增长率差异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其国民收入增加相对也会较快,这样会使该国增加对外国商品劳务的需求,结果会使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相对于其可得到的外汇供给来说趋于增加,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5)财政收支状况
当一国出现财政赤字后,其弥补方式不当,汇率就会出现波动。
6)外汇储备的多寡
一般情况下,一国外汇储备充足,该国货币汇率往往会趋于上升;外汇储备不足或太少,该国货币汇率往往会下跌。
7)中央银行干预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中央银行介入外汇市场直接进行货币买卖,对汇率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其效果也是极明显的。
2、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经济的有哪些影响?
答:汇率变动对一国的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以贬值为例,分析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对本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本国的贸易收支改善。对本国非贸易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可以改善本国的非贸易收支。
(2)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二是对非贸易品价格的影响。以贸易品为例,当本国货币汇率下降时,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上升,还会促使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3)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本币对外贬值后,单位外币能折合成更多的本币,就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本流出减少:二是如果出现本币对外价值将贬未贬、外汇汇价将升未升的情况,则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进而引起本国外逃。
(4)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实际价值的影响,影响储备货币的地位。
(5)对一国国内就业、国民收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6)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货币贬值,使对方国家货币相对升值,汇率战、贸易战由此而生。
3、试述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改革取向。
答:基本内容:从2005年7月起,实行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参考市场供求关系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取向:根据我国实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汇率水平;二是确定汇率调整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绝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同时应综合考虑多方利益,把汇率制度改革同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货币合作及国际汇率制度的新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近、中、长期方向。
(1)近期方向是逐步由单一钉住过渡为钉住一篮子货币,以适应贸易与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当前,欧元诞生后的国际货币市场已呈现美、欧、日三分天下的态势。由于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贸易与资本往来,一旦国际贸易形势与世界货币市场发生变化,与美元的单线联系将无法全面反映这些因素的变动。因此,恰当的选择应该是钉住一篮子货币,通过篮子货币及其权重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程度进行合理反映。
(2)中期方向是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实现人民币弹性目标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弹性汇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限弹性制,另一类是较大弹性制,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有限弹性难以实行,因为我国不能像亚洲和拉美洲的一些小国那样长时期地只对美元做出弹性安排,也不能像欧元区那样对外实行共同浮动。另外,我国也不能实行独立浮动,因为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也不能实行管理浮动,因为我国当前的汇率调控手段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先进。因此,我国只能按照一套指标调节汇率即实行目标管理,对国民经济计划给定的目标,确定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的目标范围或变动幅度,一旦汇率超过了这一范围,政府就进行干预,使其恢复到目标水平;或者根据经济情况变化而修改目标范围,使汇率真正反映外汇的供求关系。
(3)远期方向是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人民币的有管理浮动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我国已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受到严格管制,这也正是当前我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入WTO后,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我国金融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在中国放开资本项目的呼声日渐升温并提上议事日程。为防止我国经济遭受激烈的冲击,应该逐步地取消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从而为人民币将来的完全自由浮动与国际化提供一个市场制度基础。
4、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进行比较,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目前适合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答: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联系:都是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区别:①两者概念不同: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与黄金或某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制度;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政府或央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的制度。②两者发展历史不同:历史上经历的固定汇率制有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目前的固定汇率制一般是汇率盯住美元;而浮动汇率制晚于固定汇率制产生。③两者汇率决定基础不同: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由铸币平价决定、纸币本位下的固定汇率由黄金平价决定;纸币本位下的浮动汇率由两国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决定。④两者各有优劣:固定汇率制避免了汇率风险,利于长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但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要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浮动汇率能促进自由贸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际收支均衡无需牺牲国内经济,且能防止国际游资冲击避免了爆发货币危机,但外汇市场的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目前适合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制(达到浮动与管理的平衡点)
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我国已经连续几年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我国一直通过增加国际货币储备(主要是美元)来稳定汇率上升的压力。但是随着顺差量逐年递增,我国的贸易伙伴(欧盟、日本)提出异议,它们与美国一同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提升其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我国政府权衡利弊,于2007年开始实行人民币升值,虽然此次升值比例较大,但是仍为政府管理下的升值,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供给需求放开人民币汇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需要实行有浮动的汇率制度,这样能够保证我国的国际贸易长久平稳地发展下去。
同时,我国有许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外贸依存度高,如果人民币实行完全浮动制,这些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会瞬间变得很弱,短期内会有损其发展。并且,人民币汇率骤然上升会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当下的中国,外资撤离或减少都不利于其发展。因此,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动力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需要实行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适合使用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且我国政府应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动而合理变动汇率管理的力度和强度,做到浮动与管理最佳结合的管理浮动制。
5、分析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经济规模较大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往往选择弹性较大的浮动汇率制。经济规模小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选择钉住汇率制,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承受外汇风险的能力较差。
2)经济开放程度。外贸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一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贸易依存度越高,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力越大。这样的国家适于采用弹性较小的汇率制度。
3)对外贸易的地域和产品的多样性。若一国进出口贸易集中于与某一个贸易伙伴国之间,则钉住该国货币有助于贸易发展。若进出口贸易集中于某几个国家,则钉住某个货币篮有助于贸易发展。
4)相对通货膨胀率。若一国通货膨胀率相对高于他国,那么它更需要利用浮动汇率制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以摆脱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纪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
5)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或金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需要采取弹性较大的汇率制度。在货币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实行钉住汇率。
6、分析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答: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第五六七章
(一)名词
1、欧洲债券:由借款人在本国之外的资本市场发行,不以发行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的国际债券。
2、国际储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能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
3、国际清偿能力:主要包括一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或其他国家政府之间所达成的临时性筹借资金的各种协议。
4、自有储备:主要包括一国的货币性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储备头寸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余额。
5、离岸金融市场:在原货币发行国以外经营该国货币借贷业务的市场。
6、第八条款国:根据IMF协定经常账户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成员国。
(二)思考题
1、国际储备的构成和作用。
答:构成(1)自有储备:货币性黄金;②外汇储备;③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④特别提款权贷方余额。(2)借入储备:①备用信贷;②互惠信贷协议;③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作用(1)弥补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信用保证;(4)赢得竞争利益。
2、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
答:国际储备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经常储备量——最低点;保险储备量——最高点。适度的国际储备量则介于两者之间。
1)经济开放和对外依靠程度; 2)汇率制度和外汇政策; 3)外汇管制; 4)对外筹措应急资金的能力。
3、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特点。
答:构成:我国的国际储备资产同样由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的储备头寸四个部分组成。
特点:(1)黄金储备的数量稳定;(2)外汇储备的增长既迅猛;(3)在IMF中的储备头寸和SDR在我国国际储备中不占重要地位;(4)我国国际储备的作用正日益全面化。
4、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并分析我国目前的国际储备规模是否适度?
答:国际储备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经常储备量——最低点;保险储备量——最高点。适度的国际储备量则介于两者之间。1.经济开放和对外依靠程度; 2.汇率制度和外汇政策; 3.外汇管制;
4.对外筹措应急资金的能力。
我国当前的国际储备量过多,社会经济开放程度提高,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出现大规模的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大。措施:应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建立和健全外汇管理制度,成立外汇投资管理公司,将超量的外汇储备按一定的比例投资于外国政府债券、存入外汇银行、投资国外房地产与股票、进口一部分国内急需的关键技术与设备,使国际储备保持适度规模,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5、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特点。
答:发展:1)美国国际收支逆差;2)生产和资本国际化;3)1957年的英镑危机;4)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除外汇管制;5)美国政府对资本输出入的限制措施;6)银行的自由经营。
特点:1)市场范围广阔,不受地理限制,是由现代通讯网络联系而成的全球性市场,但也存在着一些地理中心;2)交易规模巨大,交易品种、币种繁多,金融创新极其活跃;3)独特的利率结构;4) 一般从事非居民的境外货币借贷,所受的管制较少。
第八九章
(一)名词
1、国际货币体系:各国政府为国际间各种交易支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包括对此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机构。
2、特里芬两难:特里芬两难: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让其他国家获得足够的美元;另一方面,美元价值稳定和信心,要求美国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
3、欧元: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二)思考题
1、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答:第一,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手段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必要充分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相互关系的准则。第二,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确促世界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增长。该调节机制涉及到汇率机制、对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资金融通机制,以及对国际货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纪律约束机制等不同方面。第三,确立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及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答:1)美元享有一种特权地位;2)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3)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基金份额太少,贷款过严;4)固定汇率制对美国输出通货膨胀也有着一定的影响;5)过份强调汇率的稳定,忽视了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3、牙买加体系的特点和缺陷。
答: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体系。1)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2)黄金的国际货币作用受到严重削弱,但并没有完全丧失;3)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得到发展;4)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多种因素结合进行。
缺陷:第一,国际储备多元化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第二,浮动汇率有长期化趋势;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
4、货币一体化的三个层次。
答:阶段(1990年7月到1993年底)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使所有欧共体成员国都以同一条件加入欧洲货币汇率机制,扩大欧洲货币单位的应用范围。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成员国要调整经济政策,使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欧共体规定的标准,缩小成员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建立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欧洲货币局,最早于1997年但不晚于1999年1月1日前发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第三阶段,从1999年初至2002年6月底,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成员国之间实行不可逆转的固定汇率制,引进欧元,各国货币退出流通。
5、通货区(货币区)的特征。
答:1)成员国之间汇率固定 2)具有一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 3)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可充分自由兑换 4)存在协调和管理机构 5)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收到剥削
6、《马约》规定的成员国的趋同标准。
答:《马约》规定的成员国进入第三阶段的条件(也即成员国的趋同标准)主要包括:①通货膨胀率最多只能比欧共体3个最低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②政府长期债券利率最多只能比欧共体3个通货膨胀率最低国家的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③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不高于3%;④公共债务累计额必须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⑤货币汇率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幅度内,并且至少有两年未发生过贬值;⑥成员国中央银行的法则法规必须同《马约》规定的欧洲中央银行的法则法规相兼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一04-27
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四04-27
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二04-27
电大《汉语通论》期末复习资料(填空)04-27
电大《汉语通论》期末复习资料(简答)04-27
电大《国际贸易法》期末复习资料(论述题)04-27
电大《金融市场》期末复习资料(客观题)04-27
电大《金融市场》期末复习资料(主观题)04-27
电大《建筑设备》模拟试卷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