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1

时间:2024-04-27 18:20:58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一、 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人物的行为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    

A.二次大战以后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末  D.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3.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 )相一致。

A. 动机原理    B. 强化原理    C. 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     D. 成熟概念

4.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其依据是:( )

A.     认知复杂程度   B. 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   C.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D. 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5. 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去的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 )。

A.同化    B.主动探索     C.顺应     D.强化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自我意识     2、学习     3、学习策略    4、习得性无力感    5、发现学习

三、 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在正确的叙述后面打√ ,在错误的叙述后面打╳ ,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桑代克1903年着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

2.卡特尔巴人格特制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类。( )

3.加涅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

5.大多数概念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名称、例证、属性和外延。( )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斯金纳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2、  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3、  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  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2:

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何谓陈述性知知识,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B D    2. D    3.A    4.. D    5.A C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学习——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4、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5、发现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是指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修改假设和搜集更多的资料、得出结论。

三、 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在正确的叙述后面打√ ,在错误的叙述后面打╳ ,每小题3分,共15分)。

1.(╳)。1903 桑代克 改为:1877  卡普列杰夫

2.(√)。

3.(╳)。加涅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改为:布卢姆。

4.(╳)。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为:认知发现理论。

5.(╳)。外延改为:定义。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答: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步认识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均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他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作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缺陷:个别差异得不到照顾和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2、答: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促进概念学习要充分考虑概念获得和运用两个环节,还要考虑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具体来说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提供概念范例(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3、答:产生式指的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即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它由条件项“如果”与动作项“那么”构成。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4、答::教师应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他们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有韧性;能真诚地与学生相处,能忍受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正确地矫正;勇于自责,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等。所有这些心理品质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尊重教师、佩服教师、爱戴老师,表现出极强的“向师性”,教师与学生没有了心理上的隔阂,即成为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保持很高的水平,而这种具备如此心理品质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育力。

五、案例分析题(10分)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就必须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实质等作充分的了解和分析。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的命题与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进行贮存的过程。而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都通过激活的扩展来完成,提取是从检索的线索向需要再现的命题扩展,建构是从检索的线索向有关信息进行扩展。在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学习者在进行精加工的同时,还要对新信息加以组织。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息加工过程所获得的,根据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将学习区分为九个不同的阶段,把每个阶段的心理活动看成是学习的内部条件。与之相应,教学过程也可划分为九个阶段,各阶段的教学活动是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九个阶段的学习与教学活动是:注意、期待、回忆已知的有关信息、对新信息的选择性知觉、编码、检索与反馈、强化、反应与保持、保持与迁移。这九个阶段是连续的和必须的,但在教学中有些阶段会组合在一起,因此可将这九个阶段归纳成三大段,前三个阶段为学习的准备,中间的四个阶段是知识的获得与作业,最后两个阶段为学习的保持与迁移。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在这三大阶段中进行,另一方面,又因为陈述性知识的各个阶段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具体:(1)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2)使用表象;(3)使用类比;(4)使用典型例题;(5)组成知识系统等需要加以注意。

2、答: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如果说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存在障碍构成问题,问题解决就是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每一门学科教学中,都需要认真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知识传授中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地识别问题的目的。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掌握启发式策略,能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因为一般的启发式策略能适用于较广的范围和领域,并可以转化为具体学科的思维方法。5.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保险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多选)04-27

电大《保险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判断)04-27

电大《动物生理基础》期末复习资料(3)04-27

电大《保险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案例分析)04-27

电大《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之填空题04-27

电大《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之简答题04-27

电大《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期末复习资料(选择)04-27

电大《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期末复习资料(判断与多选04-27

电大《财务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104-27

电大《WTO法律专题》期末复习资料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