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 (共19篇)
1.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____不出门去吧,____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____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 在文中空白下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要……就 B.即使……就是……也
C.虽然……但……也 D.即使……只要……就
(2)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等描写,是从视觉入手,描写北国的秋高气爽和天色清纯。
B.“驯鸽的飞声”,是从听觉角度写秋天的“静”,静中有动,更显其静。
C.“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日光”给人明丽灿烂的感觉,使作者感到秋光的丝丝暖意。
D.作者认为牵牛花“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审美追求都不相符。
(3) 作者希望“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追求。
B.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
C.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使画面更客观。
D.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悲凉”的心境。
2. 阅读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____,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 。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____,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____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1)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细致 细密 细微
B.细微 细致 细密
C.细致 细微 细密
D.细密 细致 细微
(2) 文中双划线空白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
A.主题制约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与形式统一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 下列对于第一段加点词“道理”的表述不对的是( )。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 对第一段段意概括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5) 对于第二段的理解,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制作品越大,景泰蓝掐丝的工作量就越大。
B.本段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成分,极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C.手工艺品全都要在细密上显能耐。
D.作者通过对掐丝的介绍赞颂了景泰蓝手工艺人不凡的劳动与智慧。
3. 阅读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完成下列各题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诗中选取了一些景物作为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以下不属于这些景物的是( )。
A.金柳 B.青荇 C.潭水 D.彩虹
(2) 在最后两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而要“悄悄地”走?
A.不愿惊动他人,想独自在记忆中留存康桥的美景。
B.不愿惊动他人,想独自在记忆中留存当年在康桥求学时的点滴。
C.不愿将寻旧梦之事嚷出去,尤其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内心;同时有“寂寞”的含义,想让这一片情感领域只属于自己。
D.无人送别,诗人走得十分孤单,只能悄悄的。
(3) 本诗的韵律情调是( )。
A.轻柔而感伤的。 B.深沉且悲惊的。
C.轻快而活泼的。 D.沉郁而伤怀的。
4. 阅读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以发现和识别地面目标。例如飞机在六千米高空作水平飞行时,飞行员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狭窄范围内的地面。即使在这个区域里,对比较大的目标也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发现和识别的。但是,老鹰眼睛的视野却比人眼广阔得多。展翅翱翔于两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一下子就能发现地面上宽广范围内的一只小兔或小鸡。①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大大扩充和提高飞行员的视野和视敏度。②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③如果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____ 、____ 、____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1)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组词,恰当的是( )。
A.搜索 观测 跟踪
B.寻找 识别 追踪
C.观测 跟踪 搜索
D.识别 寻找 追踪
(2) 关于鹰眼的特点,以下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鹰眼能搜索、观测细小的目标。
B.鹰眼比人眼看得更广、更远。
C.鹰眼比人眼的视野广阔得多。
D.鹰眼的视野广阔、视敏度高。
(3) 以上文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A.鹰眼的功能及其仿生。
B.鹰眼的构造、功能及仿生。
C.鹰眼与人眼在构造、功能上的差异。
D.电子鹰眼的构造原理和作用。
(4) 文中标有①、②、③的三个假设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是( )。
A.先并列后层进 B.先层进后并列
C.都是并列关系 D.都是层进关系
5. 阅读莫泊桑《项链》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____,墙壁的____,家具的____,衣料的____,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帏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持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1) 对文段第一句加点的“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也”字可有可无,应该删去。因为这里表示的是“同样”的意思,这一句是文章首句,前文无照应,删去更简洁。
B.“也”表示语气的强调,强调玛蒂尔德的美丽动人,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C.“也”表示语气的语调,强调玛蒂尔德的美丽动人,对她的出身表示同情。
D.“也”表示强调,强调玛蒂尔德的美丽动人,对她性格发展、不幸遭遇有铺垫作用。
(2)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破旧 黑暗 黯淡 粗陃
B.寒伧 黯淡 粗陋 破旧
C.黯淡 破旧 寒伧 粗陋
D.寒伧 黯淡 破旧 粗陋
(3) 以上描述表现了玛蒂尔德( )。
A.对美的追求。
B.希望能有漂亮的衣服和珠宝。
C.想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贵夫人。
D.想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尊重的小姐。
6. 阅读余光中诗歌《乡愁》,完成下列各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 本诗中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排比 C.夸张 D.对偶
(3) 以下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整齐中有变化,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
B.这首诗体现了音乐美的特点,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里头)”四次重复,使全诗舒缓、柔美而略带哀伤。
C.这首诗具有语言美的特点,语言质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D.这首诗的尾韵,除“头”字是有规律的重复以外,其他如:“墓”、“峡”并不押韵,因而音乐美的特点被冲淡了。
7. 阅读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及其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1)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鲁迅起的“志人、志怪”的名字很恰切。
B.说明最初的小说源于民间。
C.说明最初的小说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D.说明最初的小说被作为史实看待。
(2) 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源于劳动。(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3) 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4) 下列作品排序符合上文所述的小说发展脉络的是( )。
A.《山海经》——宋话本——《西游记》——《金瓶梅》
B.神话传说——宋话本——《李娃传》——《红楼梦》
C.《穆天子传》——《水浒传》——《长恨歌传》——《金瓶梅》
D.神话传说——唐传奇——《金瓶梅》——《三国演义》
(5)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8. 阅读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____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____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____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____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1)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是( )。
A.例如 假设 无论 也
B.比如 假如 管保 也
C.比如 假设 无论 都
D.例如 比方 管保 都
(2) 文中加点词组所指的是( )。
A.同一国家的语言
B.同一民族的语言
C.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D.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语言
(3) 文中划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说明 B.对比说明 C.分类说明 D.引用说明
(4) 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影响语言变化的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空间因素。
B.朱熹虽给《论语》做过注解,但解释得并不是很正确。
C.古代和现代汉语,无论语音还是词汇、语法,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D.汉字不是以标音为主的文字,因此光从字形上看不出变化。
.
9. 阅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1)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B.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C.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D.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3) 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理解正确的是( )。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4) 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含义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在黑暗的社会中从事研究
B.他们虽都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但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
C.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无力的,不能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因此是在黑暗中摸索。
D.和“这里就豁然开朗”对照,更显示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
(5) 论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先要摆出“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其作用是( )。
A.进行类比,表明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发现的规律很重要。
B.进行比喻,表明马克思和达尔文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发现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进行类比,表现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D.进行比喻,表明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0. 阅读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 文中举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说明古代运送荔枝的方法
B.说明荔枝非常不耐贮藏。
C.说明古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D.说明古代统治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
(2) 本段主要的说明内容是( )。
A.讲述与荔枝有关的历史典故。
B.介绍各时期人们对荔枝的认识。
C.说明荔枝贮藏相关的特点。
D.比较古今人们贮藏、运送荔枝的方式。
(3) 以上文段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
A.比较说明 B.数字说明 C.引用说明 D.举例说明
11. 阅读鲁迅《药》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1) 对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的丛冢。
B.这句话不仅写了坟冢之多,而且暗示了死亡之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C.此处有嘲弄阔人家的意思,将其享乐祝寿讥讽为走向坟冢而死亡。
D.这个比喻用“坟冢”和“馒头”分别作本体和喻体,含有更深的寓意:死囚的荒坟与穷人的丛冢毗连,献出鲜血的夏瑜与吞食人血的小栓先后都未逃脱这土馒头的归宿,他们的坟堆,标着他们成了吃人者肉筵席上的一分菜肴。
(2) 对这个女人“现出些羞愧的颜色”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是因“造反”被“官府”杀头的,不是“良民”。
B.看见华大妈上坟早,自己来得迟了。
C.认为自己衣衫褴褛,老态龙钟,实在不好意思。
D.认为儿子从事正义事业,自己却对儿子不理解,未能解救儿子。
(3) 对“那老女人徘徊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徘徊观望,发现华大妈在看她,所以忽然手脚有些发抖。
B.她发现儿子坟上有一个花圈,不知花圈所蕴含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显灵。
C.华大妈发现别人的坟上有一个花圈,而自己儿子坟上没有,显得紧张。
D.夏四奶奶看到一只乌鸦,认为是不祥之兆,显得紧张。
(4) 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在那尖圆的坟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A.突出夏瑜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和痛悼。
B.暗示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表现作者对烈士的悼念,冲淡坟场悲凉肃杀的氛围。
C.以夏瑜的死与华小栓的死作对比,说明夏瑜之死的悲壮。
D.对烈士的慰籍,说明革命火种不会被扑灭,表现作者对群众的觉醒寄予希望。
12. 阅读王磊《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涉及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运动学、生物力学、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仿生学、神经网络、材料科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下个世纪这些学科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前进。而作为21世纪主导科技——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更会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广阔而具开拓性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难想像,在21世纪,机器人将拥有更加类人化的外形,能精确模仿人类的各种动作甚至复杂的面部表情;机器人还将拥有更加敏锐的感觉系统,此外,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使机器人具备“千里眼”和“顺风耳”成为可能;机器人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能力将更加发达,它们判断、分析问题的速度、全面性、准确性以及自学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正常交流也将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1世纪的机器人将会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投身到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 以下对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判断不准确的是( )。
A.21世纪的机器人将具有更为类人化的外形,甚至能模仿人类复杂的面部表情。
B.21世纪的机器人将可能与人类进行正常的交流。
C.21世纪的机器人与人类在智力上的差异将不复存在。
D.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程度将取决于人类在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生物力学、信息处理、仿生学、材料学等多领域的发展程度。
(2) 以下不属于21世纪机器人发展需要的相关条件的是( )。
A.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生物力学、仿生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
B.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
C.传感器技术、神经网络、材料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D.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
(3) 为什么说21世纪的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
A.机器人应用将深入到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
B.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各种学科、技术的进步程度。
C.机器人具备高效、精确、不知疲倦的特性,能更好地参与到研究与建设工作中。
D.机器人在世界产业的自动化进程中作用极为重要。
13. 阅读路甬祥《跨世纪的展望与思考》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21世纪的大学,尤其是研究教育型大学将变得更加综合。人类知识体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领域的划分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而现代科学越来越显示出其交叉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要求综合素质。 ____大学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综合化,____需要理工的结合,____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结合,____需要艺术与科技和管理的结合。
由于以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全球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特点,决定了21世纪大学教育必然具有信息化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不仅成为理工学科,也成为经济、管理、人文艺术的必修主干课程。计算机和网络将成为学校科研教育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教学手段,并跨越校园成为全球性教育资源和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与通道。计算机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综合数据网络技术等将深刻地影响大学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科学研究手段。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1) 下列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因而 不仅 而且 甚至
B.所以 不仅 还 而且
C.因而 不但 还 而且
D.所以 不但 而且 更
(2) 以下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综合化、信息化是21世纪研究教育型大学发展的方向。
B.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的观念、方式和内容。
C.人类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划分是完全没必要的。
D.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将会越来越多且必要。
(3) 以下不属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的是( )。
A.教育资源可全球共享、社会共享。
B.教育手段更新快,且日益多样化。
C.教育内容应用性强,注重学科间的交互融合。
D.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高。
(4) 本文的行文特色是( )。
A.深入浅出,语言精炼,以理服人。
B.文字简炼,结构严谨,语言有力。
C.语言准确平实,有理有据,论述生动。
D.语言严密,逻辑性强,适当运用修辞。
14. 阅读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 本诗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3) 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的意思解释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15. 阅读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迳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1)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话都表现了作者对他深爱的主人公的关注。
B.这些话都反映了古代白话小说是从说书人的话本或拟话本脱胎而来的事实。
C.这些话都体现了作者驾驭故事情节发展的努力。
D.这些话都反映出作者把握文章结构、能充分吸引读者的本领。
(2) 以上文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3) 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是( )。
A.越来越紧,越来越大的风雪,已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B.通过大风雪描写,渲染了气氛。
C.由于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主题。
D.自然景物的描写能给小说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关于以上文段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虽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16. 阅读王力《请客》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是最喜欢请客的一个民族。从抢付车费,抢会钞,以至于大宴客,没有一件事不足以表示中国是一个礼让之邦。我的钱就是你的钱,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大家不分彼此;你可以吃我的,用我的,因为咱们是一家人。这种情形,西洋人觉得很奇怪。请恕我浅陋,我没有见过西洋人抢付过车费,或抢会过钞。我们在欧洲做学生的时代,因为穷,大家也主张“西化”,饭馆里吃饭,各自付各自的钱,相约不抢着会钞。西洋人宴客是有的,但是极不轻易有一次,最普通的只是来一个茶会,并不像中国人这样常常请朋友吃饭。这些事情,都显得中国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会应酬。
其实,中国人这种应酬是利用人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不花钱可以白坐车,白吃饭,白看戏,等等,受惠的人应该是高兴的。一高兴,再高兴,三高兴,高兴的次数越多,被请的人对于请客的人就越有好印象。如果被请的人比我的地位高,他可以“有求必应”,助我升官发财;如果被请的人比我的地位低,他也可以到处吹嘘,逢人说项,增加我的声誉,间接地于我有益。中国人向来主张“受人钱财,与人消灾”的,不花钱而可以白坐车,白吃饭,白看戏,也就等于受人钱财,若不与人消灾,就该为人造福。由此看来,请客乃是一种“小往大来”的政策,请客的钱不是白花的。知道了这一个道理,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对于亲弟兄计较锱铢,甚至对于结发夫妻不肯“共产”的人,为请客而挥霍千金,毫无吝色;又明白为什么家无儋石,对泣牛衣的人偏有请客的闲钱。原来大多数人的请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权谋!
(1) 以上两段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
A.对比论证 归纳论证
B.类比论证 因果论证
C.类比论证 归纳论证
D.对比论证 演绎论证
(2) 作者认为大多数人请客的目的是什么?( )
A.希望被请的人助自己升官发财。
B.希望被请的人为自己提高声望。
C.为了从被请的人处博取更多的利益,采用的是小往大来的政策。
D.与被请的人关系融洽,不分彼此。
(3) 文中哪一句是第2段的论点?( )
A.中国人这种应酬是利用人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
B.不花钱可以白坐车,白吃饭,白看戏,等等,受惠的人应该是高兴的。
C.请客乃是一种“小往大来”的政策,请客的钱不是白花的。
D.原来大多数人的请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权谋!
17. 阅读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一首《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1) 写作诗歌时运用的想象与欣赏诗歌时运用的想象有何区别?( )
A.写作时运用想象是创造艺术形象,欣赏时运用想象是丰富和再现诗中的艺术形象。
B.写作时运用的想象较欣赏时更多、更复杂。
C.写作时运用的想象较为单一,欣赏时的想象因人而异,没有定式。
D.写作时运用的想象是一次性的,欣赏时的想象可多次、重复性产生。
(2) 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欣赏是通过想象使文字符号重返丰富的现实世界,是一种再创造。
B.对诗歌的欣赏可认为是对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C.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D.《长干曲》中的青年女子形象是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显现出来的。
(3) 文中所选诗例《我爱这土地》的核心形象是( )。
A.土地 B.飞鸟 C.河流 D.风
18. 阅读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不但汗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1) 根据文中描述,作者的行走路线是( )。
A.岱宗坊——长门洞——柏树林——壶天阁
B.岱宗坊——天阶——七真祠——壶天阁
C.虎山水库——七真祠——柏树林——经石峪
D.虎山水库——天阶——黄岘岭——经石峪
(2)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修辞的是( )。
A.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B.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
C.黄锦是不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D.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3) 对文中第一句加下划线字理解正确的是( )。
A.使古老的泰山更显崔嵬。
B.造成悬念,让人深思。
C.突出雾之浓和雨之大。
D.为泰山平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神韵。
19. 阅读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完成下列各题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 下列诗句节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B.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是写过去,“我”应当是指旧中国。
B.诗的第三节是写未来,这一节的内容实际是对祖国新面貌的展望。
C.这首诗全诗都用现在式,给读者浑然一新的感觉,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D.诗的前两节是铺垫,至第三至进入高潮,第四节全诗在高潮声中结束。
(3)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由体新诗 ②现代格律诗 ③叙事诗 ④抒情诗 ⑤哲理诗 ⑥近体诗
A.①④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二、 现代文阅读 (共19篇) 1. BCD 2. BBABC 3. DCA 4. BDAC 5. DDC 6. ADD 7. DCBAD 8. BCAB 9. DACBC 10. BCA 11. CABD 12. CDB 13. ACDB 14. DCA 15. BCDB 16. ACD 17. ADB 18. ABD 19. BDA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二及04-27
教育心理学自检自测204-27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04-27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四及04-27
背景 某办公楼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八04-27
室内防水施工过程包括:①细部附加层、②防水层、③结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