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时间:2024-04-27 18:10:48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注:本课程教材为《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钱志亮、曾阳煊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名词解释(请解释下列的术语,每小题5分,共15分)

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

(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多动症与顽皮好动的区别?

      (1)顽皮儿童能全神贯注于感兴趣的事物。多动症儿童无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3分)(2)顽皮儿童好动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多动症儿童则没有。(3分)(3)顽皮儿童在严肃、陌生场合有有自我控制能力,而多动症则无此能力。(3分)(4)顽皮儿童动作灵活,而多动症儿童表现得比较笨拙。(3分)(5)要求思维专注时,顽皮儿童可以很快集中思想,而多动症儿童难以达到,并且常不切实际估计自己能力。(3分)

(三)论述题(请结合实际,在把握理论要点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并进行分析和论证,鼓励有创新认识,20分)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

      1.重视榜样的作用。(回答包含下述两点,且有举例扩展,得4分)(1)成人应展示自控。(2)教会儿童自控。2.帮助儿童自立。(回答包含下述四点点,且有举例扩展,得8分)(1)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2)让儿童有自主权和主动权。(3)鼓励儿童自己鼓励自己,让儿童逐渐脱离成人的监督和帮助,发展内在控制能力。(4)使被动的教育变为自我教育。3.建立行为规范。(回答包含下述两点,且有举例扩展,4分)(1)帮助儿童制定规则。(2)实行奖惩机制。(作答能有自己创新的认识和方法,体现对问题的认真思考。(4分))

( 四)案例分析题(请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鼓励有创新认识,20分)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结合案例思考:倩倩的表现属于什么行为问题?分析这种行为可能的成因?怎样才能改变她的这种状况?成人应如何处理倩倩的行为?

      倩倩存在偷拿的行为问题。(2分)

      成因:(回答中包含下述三点成因,得6分)1.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2.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3. 缺乏感情和关注引起的,为了取得别人的注意。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辅导对策:1.强化儿童尊重他人所有权的社会行为。(需要结合现实分析,2分)2.控制有关因素,预防儿童偷拿行为。(如幼儿教师发放玩具后,要统一收回,让孩子意识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是要归还的道理。再如,孩子经常借助衣服上的口袋收藏一些小东西,那么最好不要让孩子穿有口袋的衣服。)(需要结合现实分析,2分)

    应对策略:1.冷静处理偷拿行为。面对倩倩的偷拿行为,必须冷静处理。不要责骂、体罚、当众讽刺、挖苦。(2分)2.个别处理偷拿行为。指明偷拿行为的不正当及其危害,引导儿童主动承认错误,退还偷拿的物品;进一步强化儿童对他人所有权的认识和尊重,分析该行为发生的原因。答应儿童保密,并表示相信儿童能够做得很好。(2分)(作答能有自己创新的认识和方法,体现对案例的思考。(4分))

二、课程考核内容重点提示

      试题难易适中,容易占30%,适中占50%,较难占20%。终结性考试难度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60%,掌握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约占10%。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差异与发展问题

了解

优生举措:婚前检查——优生咨询、选择生育年龄(20——30岁是女性较为适合的生育年龄)、选择最佳受孕时机、产前诊断、注意孕期保健、保证孕期营养与饮食平衡、注意产期安全保健。

对存在发展问题的儿童的正确看法:⑴要把各类有发展问题的儿童作为正在成长着的儿童来看待,同时看到他们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减轻因特殊而造成的困难和障碍。⑵存在发展问题的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⑶存在发展问题的儿童应该享有与其他普通儿童同等的各种权利,要看到他们的平等性和独立性。⑷教育可以促进存在发展问题的儿童最大限度地发展,减少其与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的差距。⑸防患于未然,了解优生优育知识可以降低儿童发展问题的出现率。

掌握

差异的种类: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在生理、心理上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即个体之间的不同;个体内差异,也是个体差异的一种,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指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

儿童发展差异的表现形式: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生理差异主要涉及:感觉器官差异、肢体差异、言语器官差异、内脏差异、体形差异、体质差异等;心理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智力差异、知觉方式差异、品行及行为差异、人格差异、精神状况差异、社会能力差异。

重点掌握

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是一个充满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

儿童发展问题的成因:⑴生物学因素,如遗传作用、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生化失调(包括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营养缺乏、内分泌腺功能失调、低血糖、生化污染与添加剂)、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⑵家庭与父母因素,如不和睦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教育导向问题、父母角色问题、教养方式不当、不懂得科学抚育等;⑶机构教育因素;⑷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风气、传媒等;⑸城市化因素等。

第二章  儿童感觉运动统合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感觉运动统合,简称感统,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

感觉运动统合的生理学基础:感觉——神经系统的食粮;神经——传输通道;脑——中枢。

掌握

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是指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整确切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导致行为失调。

感统失调的主要表现: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听知觉问题及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

感统失调的原因:先天不足(如孕妇情绪不佳、好烟酒、剖宫产等);儿童的生活环境过于封闭;育儿方式偏差。

感统训练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感统训练包括提高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包括器材训练、日常游戏训练等;感统训练应坚持游戏性、趣味性、安全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注重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掌握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并且要注意与家长密切配合,给儿童以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运动疗法是目前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让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嬉戏活动。

重点掌握

儿童前庭平衡失调的表现:表现在空间知觉、身体动作协调能力、自制力/任性等问题行为、情绪问题、语言问题等方面。

触觉失调的表现:⑴触觉敏感。表现为固着于环境和动作、胆小害羞、怕拥挤、怕被触摸,怕风、怕粗糙面料、挑食偏食、对碰撞反应激烈,人际关系问题、注意力问题等;⑵触觉迟钝。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学习积极性低下,粘人,搂搂抱抱、需要抚摩;过分喜欢碰触某种东西等;发音不清楚;缺乏安全意识,对打骂不在乎等。

本体感失调的表现:动作协调不良,动作记忆差,体育运动技能差;怕黑,方向感不强;发胖(虚胖)、散漫,站姿、坐姿不正常,常有语言、阅读、听写和书写上的困难,口吃,情绪调控能力差等。

感统失调儿童的训练和辅导:⑴前庭平衡失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设计一些旋转类、摇晃类、平衡类、跳跃类、姿势反应类的身体活动和速度感、位置感、距离感的体验;开展一些类似指头立毛掸、踢毽子、玩滑冰、丢沙包等的传统游戏。⑵触觉失调儿童:日常训练活动和游戏,应注重抚摸、摩擦等触觉刺激;可开展编花篮、捏面泥、瞎子摸象等传统游戏。⑶本体感失调儿童:日常训练应多鼓励和提供使肌肉紧张、收缩的运动和户外体育活动、锻炼,开展手部精细运动训练;可开展手影儿、翻饼烙饼、变速跑等传统游戏。

第三章  儿童多动症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儿童多动症:即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这种障碍发生时,常伴有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儿童多动症的成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脑部器质性病变、发育迟缓;生化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感统失调;教育因素等。

掌握

多动症儿童的初步判断:多动症的诊断是综合的判断过程,必须由专业的医师来进行。主要检查方法是神经软体征检查,如翻手试验、指鼻试验和点指试验。家长和教师可与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孩子的情形,并提供背景情况。

多动症儿童与其他特殊需要儿童的区别:⑴多动症与顽皮好动的区别:①顽皮儿童能全神贯注于感兴趣的事物。多动症儿童无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②顽皮儿童好动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多动症儿童则没有。③顽皮儿童在严肃、陌生场合有有自我控制能力,而多动症则无此能力。④顽皮儿童动作灵活,而多动症儿童表现得比较笨拙。⑤要求思维专注时,顽皮儿童可以很快集中思想,而多动症儿童难以达到,并且常不切实际估计自己能力。⑵多动症与学习能力障碍的区别:多动症与学习能力障碍关系密切,常常相伴出现在患儿身上。多动症学习不良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所致。学习能力障碍则是因缺乏理解力、听不懂上课内容而影响学习的,并由此引起多动和注意涣散。⑶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区别:抽动症注意力集中程度比多动症儿童较为高些,症状呈波动、慢进过程,通过正确治疗会有较好效果。但在青春期症状多波动性反复。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多动症儿童绝无抽动现象。

重点掌握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1)活动过多。如,与情境的不相适宜,与年龄不相适宜。(2)注意力集中困难。如,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易受干扰。(3)冲动性。如,做危险动作,不顾后果,缺乏规则意识,情绪问题。(4)学习成绩不佳。如,间接结果,感统失调。(5)神经发育障碍。如,精细动作和协调性差、皮肤两点辨别能力差等。(6)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情绪波动大,打架、干扰别人,同伴关系不良。

多动症儿童的辅导方案:对多动症儿童应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应是长期坚持、个体化、正面辅导的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辅导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矫正法(包括正强化、塑造、惩罚、消退等);第二,家庭治疗。其原则和方法有:明确疾病性质,协调家庭关系;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 奖罚分明;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发现儿童的特长和爱好;第三,学校教育。应注意:合理的环境布置;课堂中进行教育;社会能力训练;第四,饮食辅助治疗。应少食含谷氨酸和铅、铝的食物,少食糖,多食含锌和铁丰富的食物和富含卵磷脂、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第五,药物辅助治疗。如利他林、匹莫林、丙米嗪、氯丙嗪等(6岁以下儿童及青春期以后不用);第六,游戏辅助治疗。如在背上写字和一些促进中枢神经协调发展的游戏等。采用同伴互动、成人引导、团体游戏辅导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四章  儿童视听觉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儿童近视的原因:近距离用眼概率升高,阅读习惯不当,青春期生长发育问题,学习负担过重,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的影响,食物因素,以及环境与住宅的污染等。

儿童弱听的原因:耳垢过剩、疾病(如中耳发炎、耳骨硬化等)和其他因素(如震荡、过量噪声以及耳毒性药物)。

常见的儿童近视矫治方法:手术治疗、OK镜、隐形眼镜和外戴型眼镜五种方式,但是外戴型眼镜应该作为儿童的首选,对近视的矫治应尤其注意对儿童眼睛的保护。

掌握

如何发现班级中有听力问题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侧耳细听,语言能力差,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在安静环境中做事效果比较好,喜欢跟着别人做事情,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还容易表现出一定的医学征兆如耳朵经常疼、流出液体、中耳炎等,且有过敏反应。

重点掌握

近视的预防策略:⑴合理营养、减轻儿童负担(如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注意摄取适量的维生素A和B,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等);⑵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每天坚持远眺、坚持做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野外活动;学习时要有足够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侧方向来;不要在路灯下、乘坐交通工具和在厕所里看书,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字;不要长时间使用眼睛,每学习50分钟休息10分钟;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等);⑶注重环境建设。

弱听儿童的学校辅导策略:(1)平等对待:教师不能过多地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依赖教师去争取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教师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弱听儿童的缺陷而姑息迁就他们,要教育她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自己视为集体的平等成员,积极地接纳周围的每一个人。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交往手段。教师可针对弱听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帮助。教师应对普通儿童进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让他们平等地看待弱听儿童,自觉自愿地支持和帮助听障同伴克服困难。教师要鼓励两类儿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外,经常与弱听儿童打交道的人,也需要了解一些手语。(2)座位安排:教师可以对弱听儿童的座位进行定期调换,座位应便于他们看和听教师的讲课,最好让他们位于离教师 2——3 米的距离,如果她们的眼睛和教师的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则最有利于看话。 因此,前几排靠边的位置比较适合他们。若教室内只有一边开窗户,就只能让他们坐到靠窗户一边的位置上。课堂中分组讨论或课外活动中的分组游戏,教师可有意识地变换弱听儿童的组别。(3)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只要讲课人嘴里发出声音,讲课人就不能背向弱听儿童。教师讲话时位置很重要,不能背对着光源跟弱听儿童讲话,教师也不能边说边走动、边板书边说话,或摇头扭头。(4)注意讲课语言和语速:教师讲课语言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以便引起弱听儿童的注意,且有助于弱听儿童选择重点来听。为了方便弱听儿童看话,教师说话的速度和发音动作的幅度要视教学水平和语言材料的性质而定。对低年级的弱听儿童说话时,语速要适当放慢,口型要自然而清楚;对熟悉的生活常用词语,教师可以说的快些,对于不熟悉的新教材,教师可以说的慢些,必要时适当重复。教师的语言还应简练、准确、通俗易懂。不需大声叫喊,但关键之处需略夸张口型,以便于弱听儿童的看话。(5)多使用直观教学法:尤其是教具直观(实物直观、模型直观)。教师在教室讲到某一物体时,要指出它、走近它、触摸它或实际的操作它,充分地利用教具。教师也要适当地把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交际手段教学。(6)预防弱听儿童疲劳:听力问题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疲劳,教师要注意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内容的协调。课内活动形式要多样,尤其要重视书写活动和言语活动间的交替,并安排适当的课内休息。教师要鼓励弱听儿童在听不懂时提出疑问,请求教师重复不懂的内容。 另外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第五章  儿童知觉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知觉差异的种类:知觉通道的差异;知觉速度的差异;知觉正确率的差异;知觉抗干扰能力的差异;知觉风格差异。

视知觉能力的范畴:空间知觉;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视觉再认。

听知觉能力的范畴:听觉注意能力;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理解能力;听觉混合能力。

知觉风格差异的类型:偏整体性风格者、偏部分性风格者、整体加部分性风格者。

知觉风格差异的表现:偏整体性风格者做事马虎粗糙,不拘小节,凭直觉处事;偏部分性风格者文静听话,做事稳当,循规蹈矩,慢条斯理;整体加部分风格者则是较全面,做事分寸拿捏恰当,创造性高。

掌握

儿童的知觉能力发展水平和知觉问题的评估:常用测验有知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视觉——动作完型测验、动作精确性测验等。但老师和家长的日常观察等非常规检验方式更为普遍和有效。

重点掌握

儿童知觉问题的辅导建议:⑴视知觉发展问题:①视知觉训练:拼图、观察敏锐力练习、视觉辨别能力练习、空间关系练习、视觉记忆能力练习、视觉填充、视知觉速度等。②家庭教育建议:给儿童自由涂抹的机会,鼓励儿童多看、多观察,多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儿童画出景象,降低家居环境噪声。③学校教育建议:安排坐在教室的前排或独立坐,保证学习环境尽量安静,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儿童观察。⑵听知觉发展问题:①听知觉训练:听觉注意能力训练、听觉感受性训练、听觉辨别能力训练、语音或字母声音的知觉训练、听觉记忆能力练习、听觉系列化能力训练、听觉理解能力训练。②家庭教育建议:增加教育人数,增加儿童的语言学习机会,多提供在家庭中的交流机会,注意保持家居环境不要过分安静,适当增加声音刺激,提醒儿童多听故事,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③学校教育建议:安排坐在教室的中间,适当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等。⑶知觉风格发展问题:针对偏整体的儿童应注重向其展示细节,引导儿童观察细节,培养分析技能;针对偏部分的儿童应注重知识的连贯、融合,引导儿童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第六章  儿童情绪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儿童情绪问题:是指相对于多数人而言,个体有某方面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心理需要,而这些特殊的心理需要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导致个体的行为异常,甚至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也被称为情绪障碍或情绪困扰,也有叫情绪异常。

常见的儿童情绪问题:儿童焦虑症、儿童恐怖症、儿童退缩、儿童抑郁、儿童强迫症。

掌握

常见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焦虑、恐怖、抑郁、强迫、退缩、神经衰弱等。

常见儿童情绪问题的成因:⑴生物学因素(如遗传、脑损伤、生理残疾和生物化学因素)。⑵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父母的态度与教养方式)。⑶学校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对儿童的消极评价、教师的观念与行为)。⑷社会因素(同龄人的影响、社会风尚与传媒的影响、现代都市生活的负面影响等)。

各类情绪问题的诊断标准。

重点掌握

个案儿童的初步判断和分析;情绪问题儿童的辅导策略

⑴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经常表现为主观的焦虑体验、外在的不安行为和生理反应等,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考试焦虑等。焦虑症表现为焦虑情绪、行为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三方面的症状。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应探寻病因,改变环境;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或游戏治疗;进行放松训练,可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或配合游戏或音乐疗法。

⑵儿童恐怖症: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儿童恐怖症的形式有特殊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和选择性缄默等。儿童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某种物体或某特定环境产生强烈的、持久的恐怖、回避行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已有恐怖症的儿童主要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如示范疗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对特殊恐怖症的辅导可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对学校恐怖症的辅导可由心理医生指导和协调,并开展个别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采取强化教育措施、系统脱敏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暴露疗法等。

⑶儿童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其社会性退缩行为有过分恋物,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合群,言语少,对新环境不适应,极为害怕,自卑胆小,自信心不强。儿童退缩的辅导策略:(1)注意教育和改善环境。①满足儿童心理需要。教师对刚入园、入校的儿童应富有爱心,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注意满足他们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②改善教育机构环境。首先,教师要观察和了解退缩儿童的生活习性及家庭背景,以找出儿童退缩的原因。其次,教师要更多地关注退缩儿童,鼓励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再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适时指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已有行为退缩表现的儿童,家长及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游戏。③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相互配合。例如,儿童退缩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关系不和,教师就应深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矫治”。如果是教师方面的问题,也应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建议,不断改进幼儿园或学校的工作。对那些因精神疾病、神经疾病而导致行为退缩的儿童,父母与教师要达成共识,尽早送其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治。(2)模仿法。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来帮助儿童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还可以实际参与社交活动。

⑷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儿童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易激怒、敏感、哭闹、厌倦、孤独等情绪障碍,还有多动、攻击、逃学等行为障碍,甚至还有睡眠障碍、食欲低下头痛胃痛等躯体症状。对儿童抑郁的辅导主要有支持性心理疗法、心理宣泄以及认知疗法。

⑸强迫症:是一种主要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和强迫意向和动作(如强迫意向、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针对强迫症常用的矫治辅导方法有:①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法、森田疗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思维阻断法、满灌疗法、宣泄疗法、模仿学习等);②提供护理与帮助,如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组织患儿参加集体性的文娱活动和一定量紧张的体力劳动、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给予鼓励,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③家庭治疗。

第七章  儿童行为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儿童行为问题:即不良行为,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育的一种类别,指18岁以下儿童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状态下,在行为方面明显异常、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妨碍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反复出现不适合年龄、不道德、违纪或者违法的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⑴生物因素。如人格特征、年龄);⑵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教育内容偏颇、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⑶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总的政治思潮、经济状况、文化气氛、道德价值标准、亚文化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结构的突然变化或瓦解、外来文化的引入和旧文化的冲突、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⑷学校环境因素。如教师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反馈、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期紧张、单调的生活、学业失败、学校的校风、周边环境等。

掌握

常见行为改变技术:包括消退法、惩罚法、隔离法等。此外,还可以采取说服教育、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等方式来帮助有行为问题的儿童。

常见儿童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⑴说谎:以欺骗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说谎的原因有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常由幼稚无知而说谎;幼儿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望也会说谎;幼儿记忆的精确性差,也会歪曲事实;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成人说谎;采用说谎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愿望;为避免受到惩罚或逃避自己不愿干的事情而说谎;引起别人注意;因羞愧怕同学讥笑而说谎;为逃避家务而说谎等。

⑵违拗:也可称为不顺从,是指大人发出一个指令、一个命令或是一个要求,要孩子从事某一件事情,而孩子积极的“拒绝”顺从这个指令、命令或要求。公然对抗大人的旨意是违拗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违拗主要表现为孩子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的迹象;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孩子没有出现适当的反应;孩子从事一些不相关的或未经大人指示的活动。违拗原因有父母与子女间交往方式的转型、孩子的气质和行为倾向、教育者的教养方式不当、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态度、教育者下达指令、要求的方式和时机及儿童自主性发展过程中的反抗期等。

⑶课堂捣乱:表现为难以适应需要保持注意的课堂活动,经常不能安静地坐着听教师讲课,并试图不让他人上好课,好陪他们一起“玩”;不能听从教师的要求和指示,对教师的问题答非所问,极少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原因有儿童面对相对严肃的课堂环境,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对有捣乱行为或学习不良儿童抱有厌恶态度,很少给予关心、注意和鼓励;学习基础差、知识有漏洞、对学习不感兴趣。

⑷逃学或离家出走:逃学是指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不去上学。它与学校恐惧症不同。逃学或离家出走的原因有学校或家庭这个环境无法满足孩子的期望;学习压力大,感到有些承受不了;外界环境给予了学生新异的刺激;学生对自身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缺乏认识,对自己学生身份没有建立责任意识。

⑸攻击与破坏行为:表现形式有取乐性攻击、手段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原因有自我中心、生活经验中习得、教养方式、现代传媒影响、错误的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先天气质。

⑹偷窃行为:把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悄悄地占为己有的行为称为偷窃。应注意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偷拿和偷窃行为。原因有为了满足对物品的需要;家庭的不良影响;偷窃是一种条件反射;无意成习惯导致“偷窃”;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不公平感觉的结果;贪婪、自私人格的变态——偷窃癖。

⑺网络成瘾:是一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而超出一般尺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主要形式有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信息搜集成瘾等。原因有生化因素、心理需要、家长与老师的态度、相关部门对网络环境和营利性上网场所的管理、伙伴交往小环境等。

重点掌握

个案儿童的初步判断和分析;常见儿童行为问题的辅导策略

⑴说谎:①预防策略:老师和家长做出榜样,减少孩子效仿的机会;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其养成说真话的习惯;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②辅导策略:搞清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对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采取必要的行为改变技术,如差别强化法、行为代价法、惩罚法(如言语惩罚法、任务惩罚法和体罚法)。

⑵违拗:①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反省自己,检讨管教;查明原因,加强沟通;坚持真理,不迁就也不粗暴 ②前事的操纵:下达命令时要控制和修改行为的前事。命令的下达必须基于目前情况切实的需要,而不是大人随心所欲地颐指气使。大人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时,要注意方式,命令应清晰具体、直截了当。③采取必要的行为改变技术。如消退法、隔离法、代币制。

课堂捣乱:对捣乱行为少加注意,使之自行消退;多用表扬鼓励,少用责骂嘲笑;自我评定行为,及时奖惩,实施代币制;允许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权利;适当增加学习作业,消除纪律问题;必要时结合短时的惩罚;明确学习目的,改变环境刺激。

⑷逃学或离家出走:了解原因;改变环境,如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估制度,加强班集体建设、父母为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教育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等;思想教育,如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加强儿童对规范的认识、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等;关心引返儿童,如主动与儿童沟通,解决矛盾,以尊重、关怀来稳定他们的情绪,再辅之以学习、生活上的具体帮助。

⑸攻击及破坏行为:①道德观念的培养。大人应以身作则、教儿童摒弃“什么都是我第一”的想法、建立共享与互助合作的习惯、可采用“游戏疗法”来加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积极培养儿童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品格。②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包括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助、如何表露自己的感情、如何指示别人或对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示不满、如何应对他人的挑衅等。③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如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适度气氛控制的环境、多开展活动、尽可能减少儿童接触攻击性行为的机会。④控制愤怒的训练。训练分为三个阶段:认知的准备、应付技能的培养、用想象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各种外来激怒的情况,要儿童设想和使用有效的应对策略。还要注意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⑤行为后果的处理。如具体分析,了解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适当用惩罚法、隔离法与强化法,但尽量不用武力。一旦发现儿童友好地和同伴在一起,立即给予表扬或强化。

⑹偷窃行为:①要强化儿童尊重他人所有权的社会行为;②控制有关因素,预防儿童偷窃行为。如发放玩具后要统一收回,最好不要让孩子穿有口袋的衣服,尽量满足儿童的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零花钱让孩子自由支配,对无法满足的要求,则应解释原因、或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教给儿童同伴交往的技能等;③冷静处理偷窃行为。不能责骂、体罚和当众讽刺、挖苦;④个别处理偷窃行为。要指明偷窃行为的不正当及其危害,引导儿童主动承认错误退回偷拿物品、进一步强化儿童对他人所有权的认识和尊重,分析该行为发生的原因、教育者要答应为儿童保密。

⑺网络成瘾: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转移儿童的兴趣爱好;分享儿童的电子乐趣;规范儿童的作息习惯等。

第八章  儿童学业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学业不良:除残疾儿童外,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达不到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学龄儿童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严重落后儿童年龄特征水平的学龄前儿童。

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生理原因(遗传因素、妊娠因素、疾病因素)、心理原因、行为原因和教育原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个性、情绪等)对儿童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业不良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还可结合学生听觉理解、口语表达、定向能力、行为能力、运动能力等进行非正式的判断。要想准确诊断学业不良,就必须用标准化测验的方法,主要有智力测验、心理能力测验(包括瑞文测验、伍德柯克——约翰逊心理教育测验、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班德——格式塔测验、视知觉发展测验、语言能力测验)、学业成就测验、行为与人格测验、感觉筛查测验等。另外还可从儿童早期经历与社会文化背景、儿童的一般智力水平与基本心理能力、儿童的行为表现与人格因素、儿童的学业水平、教育因素几方面入手。

掌握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动机转化而来的一种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而且能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与学业的关系: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就越高,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推动作用就越大。而出现学业不良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往往不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学习兴趣与学业的关系:兴趣对丰富知识、开放智力有重要意义。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他们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学生如果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学习就主动,学习效果也好。反之,学习就被动,学习效果也差。

学习习惯:个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学习习惯对学业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差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习毅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不懈地保持充沛精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决完成任务的优良意志品质。

重点掌握

激发儿童成就动机的策略:⑴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强化成就意识。⑵利用期望效应,提出明确而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激发儿童学习动机的策略:⑴外部动机激发。可以通过奖赏、惩罚、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等方法,给学生以适当动力。⑵内部动机激发。①角色转换。②树立成功的榜样。③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④指导其进行积极的归因。

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策略:⑴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⑵合理安排内容。贯彻“最近发展区”思想,注意深浅得当。善于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讲授某些新知识。⑶改进教学方法。①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②亲身体验,主动尝试。③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布置悬念。④及时反馈,适时鼓励,积极强化,体验成功。⑤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教学。⑷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⑸给予学生积极关注。⑹与树立远大的理想结合结合起来。

培养儿童学习热情的策略:⑴使学生想学。①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②制定合理的、具体的学习目标。③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⑵使学生乐学。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②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③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⑶使学生会学。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课。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采取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协助儿童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的策略:培养儿童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培养儿童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培养儿童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培养儿童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教育儿童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毅力的策略:⑴开展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⑵榜样引导,正确归因;⑶加强磨炼毅力的实践锻炼;⑷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①培养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②培养战胜挫折的自我调控能力。③帮助孩子征服挫折。使孩子亲自去征服挫折、经常为孩子设置一些他们能够克服的障碍。

第九章  儿童性向发展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性向是个体对以性、性别和性角色为主要内容的性问题加以认识和理解,明确自己的性别及与异性的差异,并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范围内。

:指基于生理结构功能的两性分类,用性角色或性别角色指社会规范中的性,而用性别或性身份指个体心理上认同的性。

性别:也称性身份,是指作为男性或女性的个人感觉,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性别自认过程中。

性角色:又叫性别角色,是指按照人类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应当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特征,以及对其他人所展示的男性气概或女性特征。

儿童性向发展的过程:认清性别标志并建立性别恒常性;学习性别角色规范;建立和同性成人的“同化”;对性别角色的情感倾向。

掌握

常见儿童性向发展问题的特点与表现:

⑴儿童性虐待:是指18岁以下的儿童被成人胁迫发生性行为。其典型特点是包括接触性和非接触的性经验,受害人年龄低于18岁,并且施暴者年龄明显很大或者处于能控制儿童的地位。

⑵儿童自慰行为:在没有异性参与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满足性欲的活动。儿童阶段的自慰行为一般表现为手淫、性幻想和性梦。

⑶儿童性取向问题:①恋父恋母情结: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超越了正常亲昵和健康身体接触,以获得心理上的性满足和愉悦感为目的的异常关系。表现为:与异性家长形影不离而对同性家长拒之千里;晚上睡觉时一定要与异性家长同床或必须由异性家长看护才能入睡;在与异性交往中完全以异性家长的标准去衡量、选择伴侣,或完全排斥除异性家长以外的其他异性。②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情愿找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去建立亲昵关系,获得性满足。③恋物癖:是指把异性的某个身体部分如胸、发、手、耳及无生命的物品作为性活动的对象以引起性兴奋。具体方式包括对这些对象吻、摸、嗅、尝。这在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中很少见。

⑷儿童性身份障碍: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他们的内心已经被异性的性别身份占据,不断地对自己本来的性别身份感到不自在或者讨厌自己性器官的解剖结构。性身份障碍较少见,且男孩多于女孩,常发生于童年早期,3岁以后至青春期之前均可发生。表现为否认自己本人的性别和性器官,对自己本身的性别有持续的、强烈的痛苦,渴望成为异性或坚持本人就是异性,持续地专注于异性的服装或活动。且这种想法根深蒂固,难以说服。

重点掌握

常见的儿童性向发展问题的辅导和咨询

⑴儿童性虐待:①防患于未然——预防性虐待教育。认识身体自主权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身体界限,区分不同含义的触摸;认识性虐待、性暴力的相关概念;树立自我保护意识。②及时发现,积极治疗。遭遇性虐待儿童要及早发现;开展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可控制的暴露疗法。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团体治疗。

⑵儿童自慰行为问题:①正确看待儿童的自慰行为;②积极关注儿童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抚和关怀;③不要嘲笑和训斥儿童。④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⑤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等。

儿童性取向问题:①恋父恋母情结:在养育过程中,要培养儿童独立的性格;异性家长应保持与儿童的适宜的距离;鼓励儿童与同性家长、同性伙伴建立良好联系。②儿童同性恋问题:应先从预防做起。家长、老师和其他成人要给儿童树立好的相应的性角色学习榜样,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性身份认同。家长要尽量保持家庭生活和谐,给予同性恋倾向和行为的儿童更多理解和关心,尽早帮他们转变对性别角色和性身份的认识。通常,当伴随其他心理障碍时才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如心理分析法、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法、厌恶法)、认知疗法等。③恋物癖:改良家长教养方式、重视对儿童开展适宜的性教育、也可采用认知领悟法和厌恶法进行辅导。

⑷儿童性别认同障碍:①从小培养儿童正确识别自己的性别;②尝试改变环境;有生理解剖异常者,积极治疗原发病;③对于问题较严重者,可采用行为疗法,如正强化法、消退法等,效果较好。

第十章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咨询与辅导

了解

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内容:①自我系统方面的发展,其中又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生活自理能力、创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内容;②社会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③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意识等规则的建构与发展。

掌握

自我认识偏差儿童的特点:自我认识偏差主要反映为儿童的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自卑是由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悲观、失望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有自卑感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或行为表现等感到不满意,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缺乏信心,对自己应付环境要求的能力比较悲观,易否定自己。严重的会脱离现实,适应困难,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自负儿童则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常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或不尊敬长辈,不爱与人说话,爱挖苦讽刺人。自负常导致自满,易使儿童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自我认识偏差儿童的辅导策略:⑴儿童自卑:①加强儿童的成功体验。②帮助儿童认识自卑的利弊。③引导儿童积极与他人交往。④多鼓励儿童,帮助其正确归因。⑤鼓励儿童参加体育锻炼。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爱好。⑦用关怀让儿童体会到温暖。⑵儿童自负:①逐渐改变对儿童的评价方式,对他们的评价应客观实际。②给儿童适当的批评。③开展挫折教育。④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他人的策略:⑴要避免首因效应,避免对同伴产生错误的看法,妨碍同伴沟通。也可引导儿童学会利用首因效应,力争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为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⑵帮助儿童了解晕轮效应,帮助他们克服在人际交往中看待同伴的偏见,进一步提高同伴间的人际交往能力。⑶教育儿童不要根据刻板印象来看待同伴,要学会在交往过程中对同伴作具体分析,应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同伴。⑷教师要帮助儿童了解近因效应是同伴交往的障碍,要努力克服或避免近因效应给自己在同伴交往中带来的消极影响。

重点掌握

自我控制问题的儿童的特点:存在自控问题的儿童主要表现在:抑制冲动,尤其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很难抵制诱惑、延迟满足;自我满足;坚持性差;自觉性差;监督与调节能力弱。

自我控制问题的儿童的辅导方案:⑴对儿童情绪自控问题,要建立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教给儿童一些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⑵对儿童言语自控问题,成人应为儿童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不粗暴指责,而要帮助儿童认识错误言语;妥善应对儿童插话行为。⑶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包括要有规矩、让儿童学会自己负责、有适当的惩罚;以理服人,巧用激励;帮助儿童学会延迟满足。

儿童交往技巧的培养:⑴培养途径:①同伴和成人直接传授。告诉儿童基本的交往技巧。②通过对活动的间接观察。成人给儿童做好榜样,让他们在观察模仿中学会交往。③通过成人的安排和指导。教师可以让儿童组成小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他们发展交往技巧。⑵培养关注点:①要有正确的目标。促进儿童交往技巧发展的目标应是:帮助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儿童具备合作能力。成人不能批评或厌弃交往技巧欠缺或有问题的儿童。②关注年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选择对儿童言语策略和非言语策略的指导。③ 关注个别差异。应认识到儿童个性和交往技巧的差异,给予儿童尊重,不能只提倡某种人际交往方式方法。④鼓励儿童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成人要有意识地鼓励儿童参与各种群体活动,并进行强化。⑤重视环境影响。成人要充分估计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消除环境的消极影响。

第十一章  儿童处境不利问题咨询与辅导(终结性考试不涉及)

了解

处境不利的界定;家庭处境不利的表现形式;学校处境不利的概念;同伴关系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社会处境不利的表现。(略)

掌握

各种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对策与辅导。(略)

第十二章   儿童左利手问题咨询与辅导(终结性考试不涉及)

了解

左利的形成和优劣势。(略)

掌握

左利的诊断。(略)

重点掌握:

对左利的正确态度与矫治策略。(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幼儿园课程论》(专科)试题 2010年1月04-27

电大《幼儿园课程论》(专科)试题 2012 年1 月04-27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 B ) (l)》试题  201104-27

SPV是对( )的简称。A发起人B承销商C受托人D特殊目的机构04-27

电大《幼儿园课程论》(专科)试题 2010 年7 月04-27

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报送中国人民银行的文件有( )。04-27

证券公司以短期融资为目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04-27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资本充足率不低于( )。A4%04-27

现券交易也可以被称为债券的( ),是指证券买卖双方在成交04-27

《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