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行政执行
一、什么是行政执行?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哪些要点?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的要点是:
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
2、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
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
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
5、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综合性;
2、目的性;
3、具体性;
4、强制性;
5、灵活性。
三、行政执行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1、忠实决策的原则;
2、迅速有力的原则;
3、创新灵活的原则;
4、计划安排的原则;
5、团结协作的原则。
四、行政执行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执行作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经常性、现实性的管理活动,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政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对于整个公共行政过程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行政执行的作用具体体现为: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及时正确地将决策付诸实施,行政决策才具有实际意义,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且执行人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弥补规划、决策的不足,提高决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行政执行来检验。通过行政执行就能够发现原决策本身的错误和不足,为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是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
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公共行政职能是政府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内容的总概括,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实质和方向的集中反映,因而也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它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这些职能无不需要通过指挥、沟通、协调、控制等行政执行的诸多环节来加以实际运作和落实。因此,行政执行不仅仅是公共行政职能的具体表现,更是公共行政职能得以实现的必要形式。
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行政执行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任务,也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完成一项行政任务,往往需要许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甚至会牵动整个行政系统。因此,行政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能够检验和衡量行政组织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得当、具体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各有关单位的权责划分是否明确适当等。同时,行政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效果。
五、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主要具有的作用是什么?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现代行政执行活动涉及领域广泛,参与机关和人员众多,分工精细,事务性强,各项任务和工作联系密切,需要有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和协调一致。但是,冲突和矛盾总是难免的,并且会给执行工作带来阻力。因此,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整合其工作目标,避免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保证行政执行的一致性,就必须有高度统一的行政指挥。
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在执行系统中起着导向的核心作用。因为他是行政权力的占有者,是政策和目标的掌握者,是发布命令者,也是各种资源的配置者。行政指挥必须利用自身地位和资源的优势,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各个组织部门和各种执行人员行为引导指向决策目标,从而以决策标准为准则,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必须了解实施行政决策的客观环境和工作环境,充分认识执行决策的限制条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决策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地贯彻执行决策目标,不能以任何借口降低决策标准,更不能修改和篡改行政目标。
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正确有力的指挥可以极大地统一部属的思想和意志,激发部属的士气,增强其责任感,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行政执行工作增添活力和动力。
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政策制定之后,负责执行的行政领导者是决定因素。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把行政决策具体化的过程,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必须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要把行政决策变为现实,行政领导者要进行大量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才能做到。因此,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六、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统一指挥原则。一方面,行政指挥主体只能对其直属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另一方面,指挥主体所发出的指挥命令应保持稳定统一,协调一致。
2、法定权威原则。行政指挥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管理形式,行政领导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强制权力,才能够命令下级。因此,行政机关在授予行政指挥者一定的行政职位的同时,应明确赋予其相应的法定权力,包括指挥权、命令权、审批权、奖惩权等,并规定统一的纪律和制度。
3、果断有力原则。行政指挥必须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处变不惊。推动各项工作要坚定有力,迅速及时。遇到问题要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4、准确权变的原则。行政执行是全面落实行政决策,这就要求按照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进行执行工作。行政指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实际实施行政决策。既不能改变决策目标,降低决策标准,还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行政指挥应该在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决策的基础之上,中规中矩,结合实际,灵活权变,进行创新。
5、合理授权原则。要想顺利而高效地开展行政执行工作,指挥者必须进行行政授权。指挥者根据执行工作需要,向下级分配工作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并且被授权者有相应的责任。被授权者有义务向授权者报告和请示,并且接受监督。
七、什么是行政控制?行政控制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行政控制贯穿于行政执行的全过程,其作用体现为:
1、行政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手段;
2、行政控制是行政工作方向正确的重要保障;
3、行政控制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
4、行政控制是保证行政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
八、什么是行政沟通?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沟通是指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发现行政问题,确定行政目标,优化决策方案,都需要掌握丰富真实的行政信息。行政沟通是获得这些信息的根本途径,而缺少信息交流和沟通则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在行政执行阶段,只有通过有效的行政信息沟通,才能保证执行工作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才能协调好行政组织的内部与外部关系,才能使执行活动保持正确方向,避免和减少偏差。
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行政检查和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实施检查和监督必须以客观准确的行政信息为依据。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沟通,才能实施有效有力的行政检查和监督。
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管理并非仅是少数领导者的事情,所有行政人员都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获得必要的行政信息,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工作,而且更会使他们产生尊重感和满意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行政沟通。同时,行政沟通还有利于形成行政工作的民主风气,防止官僚主义和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
九、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哪些?
1、心理与语言障碍;
2、职位与专业障碍;
3、组织结构障碍。
十、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就可减少和克服行政沟通中的许多障碍。
2、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沟通规范化。要使广大国家公务员深刻地认识行政沟通的目的和意义,尤其强调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沟通渠道畅通,语言准确而没有歧义,沟通程序规范而不横生枝节,不能泄漏国家和政府的秘密信息。要使行政沟通有法律保障。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核查和监督。仅靠国家公务员在行政沟通活动中的自律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对沟通程序的合法性进行核查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行政沟通的质量。
十一、什么是行政协调?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现代行政既要求高度的专业分工,又要求高度的协作配合。
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行政部门之间互设关卡,推诿扯皮,必然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造成工作过程的重复或脱节,从而延误工作的进程,降低工作效率。
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应当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因此,所有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必须做到放眼全局,搞好本职工作。
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搞好公共行政管理,离不开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行政协调正是行政合力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十二、行政协调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依法协调的原则;
2、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原则;
3、求同存异、动态协调的原则;
4、公正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十三、行政协调中,如何理解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
1、行政协调必须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做到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
2、行政协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一定要弄清原因,分清责任,而不可无原则地进行调和;
3、行政协调还必须充分考虑有关各方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以及工作任务的分配方面不能搞简单的、绝对的平衡。
十四、什么是行政评估?它具有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行政评估具有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行政评估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行政评估来评价社会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或者最有效率,乃是行政评估存在于当代社会的首要意义。只有通过行政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同时,通过行政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2、行政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评估人员要密切关注政策执行的动向,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再加以科学的分析、论证,得出可靠的结论,以确定该项政策是否有好的效果,执行过程是否效率很高以及它的效益所在。
3、行政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向。伴随着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不断推进,该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资料。能够提供这种客观资料的有效活动只有行政评估。政策的走向一般分为政策继续、政策调整和政策终结三种情况,无论是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的行政评估基础上。
4、行政评估是开始新的政策运行的必要前提。行政评估的总结功能决定了行政评估在重新确定政策目标,制定新政策时,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奠定基础。实际上,有的政策就是对原有政策分析评价的产物,是原有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5、行政评估是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在现代社会,国家管理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公共政策来调整、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层出不穷,单靠传统的经验来决策已经不能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实践证明,经验决策必须向科学决策转变;而行政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五、行政评估的原则主要包括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可比性原则;
4、准确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
6、导向性原则。
十六、行政评估的内容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1、行政执行的直接效果;
2、行政执行的连带效果;
3、行政执行的历时效果;
4、行政执行的系统性影响。
十七、撰写一个完整的评估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1、阐述评估对象;
2、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与要求;
3、提出评估的基本设想,根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的内容与范围;
4、确定评估标准,决定评估类型,并选择评估的具体方法;
5、写明评估的场所、时间,规定工作进度的有关计划;
6、写明评估经费的来源及筹措与使用等;
7、其他内容。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
一、什么是行政监督?如何理解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按行政系统的组织层级或专门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理解行政监督,应注意:
1、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一是法定监督主体,是指享有行政监督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监督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二是法律、政策的授权的行政监督主体;三是委托监督主体。受法定监督主体的委托,履行行政监督职能的组织。该组织受有权主体的委托实施特定的监督职责,其法律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
2、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具体而言,是指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3、从形式特征方面看,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一是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二是行政监督的双重性;三是行政监督结果的综合性。
4、从价值特征方面看,揭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整体配置效益”是针对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措施、资源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而言。这是行政机关的“硬件”。它决定行政机关整体效益。在施政成本不变和遵循法律规范的条件下,通过对行政机关的“硬件”合理调控,使其优化,使公共行政管理建立在良好的组织基础之上,实现从源头治理腐败的目标的实现;“效率与质量”是针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而言。有最优化的“硬件”,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管理的效能是最优化的。更何况“硬件”和“软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质量与效率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均衡状态,是行政监督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二、行政监督具有哪些特点?
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
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
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
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三、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这一原则有三点基本含义:(1)依法监督;(2)自主行使监督权;(3)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贯彻实施这一项原则,对于搞好各项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有三点:(1)坚持实事求是;(2)重证据;(3)重调查研究。
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是指行政监督机关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对任何监督对象都要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特权。
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行政监督机关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行政监督机关是维护法律的专门机构,通过严肃惩处违法违纪者,可以给监督对象以正确的导向,让他们认识到法律是必须遵守的,违反了就要受到惩处,从而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并遏制和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惩处,教育那些违反违法违纪的人员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好工作,将功补过;同时,通过案件的解剖,分析产生错误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总结教训,来对广大的监督对象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促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搞好廉政、勤政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行政监督机关必须把履行职责同要达到的目的统一起来。行政监督机关通过监督检查,在发现、揭露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对违法违纪者给予应得的惩罚的同时,要通过发现问题、执行法律,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研究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的对策和措施,以改善公共行政管理。
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
四、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依法行使行政权,管理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公共行政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依法、廉洁、高效地开展工作,才能维护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行政监督正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力地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
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行政监督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正确实施。监督机关通过受理个人或单位对国家行政机关的国家公务员以及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法违纪的控告、检举,以及受理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查处和纠正违法违纪及不当行为,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包括国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合法权益。
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监督机关通过惩治腐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廉正建设,维护政治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监督。同时可以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威信,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五、行政监督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六、坚持和实行“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要求是什么?
1、任何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2、任何监督对象都必须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和行政纪律,不允许有超越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特权;
3、一切违反法律和行政纪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任何监督对象都不能例外。
七、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1、执政党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行政机关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社会监督。
八、什么是事前监督?事前监督工作主要应把住的“三关”是什么?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事前监督工作主要应把住的“三关”是:
1、分析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把住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看其是否与之相悖;
2、分析行政行为的可行性,把住论证关,看行政目标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兼顾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是否科学可行;
3、分析行政行为的可靠性,把住措施关,看其对实施中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的分析是否客观、全面、准确,从组织领导到措施保障是否有力。
九、事后执法监督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全面监督,具有综合性;
2、建制堵漏,具有规范性;
3、查案惩腐,具有惩戒性。
十、什么是一般行政监督?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一般行政监督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其监督方式主要有:1、工作报告;2、检查;3、专案调查;4、审查;5、备案;6、批准;7、提出议案;8、改变或撤消;9、惩戒。
十一、一般行政监督中,政府检查的种类大致有几种?
1、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
2、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
3、立法检查和执法检查;
4、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
十二、惩戒处分分为哪两种情况?
对于下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的违法行为,各级政府可视其情节作出惩戒处分。惩戒处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国家机关适用的,根据行政法规的规定,这种方式主要有:责令检讨、通报批评、限期整顿等,有时还可采取一些经济制裁办法。另一种是对违法机关领导人或违法责任人的。根据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处分共有六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十三、行政监察管辖权与行政监察权的关系如何?
行政监察管辖权与行政监察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监察权是国家赋予行政监察机关对行政监察对象的违纪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力;行政监察管辖权是指对某个具体的违纪行为在行政监察机关内部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一方面,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拥有监督权是确定管辖权的前提,凡是不属于行政监察机关行使行政监察权范围的事项,行政监察机关无权管辖。而另一方面,管辖权是行政监察权的进一步落实,行政监察权必须通过管辖权来行使和体现。
十四、行政监察机关在行使检查权时,有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查阅、复制材料;
2、要求被监督的部门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3、可以责令被监督的部门和人员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十五、行政监察机关在行使调查权时,可以采取的行政强制性措施主要有哪些?
1、暂予扣留、封存监督对象与案件有关的材料;
2、责令保全与案件有关的监督对象的财物;
3、责令监督对象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解释和说明问题;
4、建议暂停监督对象执行职务;
5、查询监督对象的银行存款和提请法院予以冻结。
十六、什么是审计监督?我国审计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审计监督是指专门审计机关和其他受委托的人员,依法对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以判断其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
我国审计体制的特点是:1、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2、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
十七、国家审计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地位上的强制性;
2、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
3、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
4、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
十八、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国家审计行为的依据《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
2、审计机关根据《宪法》规定直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脑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使国家审计具有代表行使监督权力的权威性;
3、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还可以对经济执法部门如财政、税专、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的特性,促使其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不仅可对微观层次进行监督,而且可对宏观管理层次加以监督,使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
十九、什么是法制监督?它具有哪些特征?
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法制监督具有的特征有:
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
2、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
3、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5、以权力制约权力。
二十、什么是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是什么?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包括:1、政治监督;2、法律监督;3、工作监督。
二十一、什么是社会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社会监督是指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
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1、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即政务公开;2、社会监督必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相结合。
二十二、什么是舆论监督?它具有哪些特点?
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舆论监督具有的特点有:
1、监督方式的公开化;
2、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
3、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4、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它具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是:
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
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
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优化资源配置职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3、稳定经济增长职能。
三、公共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职能主要内容有哪些?
1、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公共部门;
2、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自然垄断倾向而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商品和行业;
3、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4、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和部门。
四、公共财政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5、公共财政的稳定经济增长职能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2、调节经济结构,使其具有协调性和合理性。
六、什么是国家决算?编制国家决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编制国家决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1、国家决算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体现着一年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2、国家决算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的结果;
3、国家决算是制定国家财经政策的基本资料;
4、国家决算是系统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
七、公共预算编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预算公开性原则;
2、预算完整性原则;
3、预算可靠性原则;
4、预算年度性原则;
5、预算法律性原则。
八、公共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上一年度公共预算的执行情况;
3、计划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
4、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所规定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围。
九、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政策审核;
2、指标审核;
3、体制审核;
4、技术审核。
十、什么是税收?它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包含的含义有:
1、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前提;
2、税收是按法定标准征收;
3、履行纳税义务的主体是社会成员。
十一、财政支出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经济效益原则;
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
十二、什么是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
政府采购的特点体现在:
1、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2、采购目标的非营利性;
3、采购行为的规范性;
4、采购主体的特定性;
5、采购活动的政策性;
6、采购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大。
第十三章法治行政
一、如何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不同。法律把社会成员的权利界限和义务责任用明确的条文规定下来,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确性和逻辑性,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手段要有效用,当然要依赖社会成员守法的自觉意识,但法律主要靠“他律”,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来发挥作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惧怕心理来起作用的。因此,法律的约束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道德规范却不具有以国家权力作后盾的强制性。道德的实施是通过教育、舆论、习惯和传统对人们发生作用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社会规范的。
2、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强制性等特点,决定了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宽泛得多。一般说来,凡法律能够调整的领域,道德都可以调整,即使法律不能涉及调整的领域,道德也可以调整。
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法律一方面要受道德的制约,但另一方面法律也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其他一切社会规范莫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法律也不例外。首先,道德是立法的基础;其次,道德也是执法的基础。
综上可见,法治和德治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抓法治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德治建设。抓德治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建设,而是法治和德治齐抓共管、相互协调配合,以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
二、法治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1、职权法定;
2、法律保留;
3、法律优先;
4、依据法律;
5、职权与职责统一。
三、法律优先包含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规范在效力上是有位阶层次的。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法律优先包含的含义有:1、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任何其他法律规范,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都以法律为准;2、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其他法律规范的规定都必须服从法律。
四、什么是行政立法?行政立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行政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1、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
2、依法立法原则;
3、民主立法原则;
4、科学立法原则。
五、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1、人民权力至上;
2、人民政治参与;
3、个体权利为重点;
4、权利救济。
六、在行政立法中,民主立法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1、立法主体的民主性,立法权应由人民行使;
2、立法内容的民意性,立法应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宗旨,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3、立法程序的公开性和民主性,立法过程应当实现公开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七、在行政立法中,科学立法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1、立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立法必须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
3、立法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八、什么是行政法规?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规具有的特征是:
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
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
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九、制定行政法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根据宪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2、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十、什么是行政规章?行政规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规章的基本特点有:
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即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机关;
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
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
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十一、什么是行政复议制度?它具有哪些特征?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制度具有的特征是:
1、行政复议由有行政复议权的上级行政机关作出;
2、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是引起争议具体行政行为,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3、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申请而引起;
4、行政复议主要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
5、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标准。
十二、排除行政复议的事项主要有哪些?
1、抽象行政行为;
2、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
3、行政仲裁、调解或者其他处理行为。
十三、我国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1、行政复议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复议权原则;
2、一级复议原则;
3、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
4、全面审查原则;
5、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
6、复议不适用调解原则。
十四、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哪些内容?
1、法定依据的审查;
2、法定权限的审查;
3、法定程序的审查;
4、滥用职权的审查。
十五、什么是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三种代表性归责原则是什么?
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行政赔偿的三种代表性归责原则是无过错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以及违法归责原则。
所谓无过错归责原则,也叫危险原则,它不评判侵权行为的原因和性质,不问其是否违法或有无过错,而是从侵权行为的结果着眼,进行客观归责,只要有损害,即予以赔偿。
所谓过错归责原则,指致害行为人存在着故意或过失,或者致害行为本身存在着某种欠缺,从而以此作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
所谓违法归责原则,指国家赔偿以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违法为标准,而不问侵权公务人员有无过错,这里的“职务行为”也构成了一条标准,即必须是公务人员行使职权时作出的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事实行为。
第十四章行政方法
一、什么是行政方法?它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行政方法包括的内容有:1、基本手段;2、行政程序;3、技术方法。
二、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时间;
2、减少行政成本;
3、公共行政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是行政方法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4、虽然行政方法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但是,采取任何一种新的行政方法都要以人为本,营造一种民主与自由的组织气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才能和智慧。
三、行政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科学性;
2、技术性;
3、系统性;
4、创新性;
5、民主性。
四、行政方法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科学的行政方法是科学的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是提高政府效率。21世纪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纪,全球化和地区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高效的政府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公共行政管理需要方法和技术,方法和技术不同,其效果也大相径庭。科学的行政方法和技术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关键。没有科学的行政方法和技术就没有科学的公共行政管理。采用科学的行政方法和技术对提高政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没有科学的行政方法和技术,国家的各级行政机关就不可能有效地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计划和安排各项工作,就不可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简单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改变过去直接管理、微观管理、强制管理和单一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方法,要实行间接管理、中介管理和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我国目前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正作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行政方法不科学也有一定的关系。采取科学的行政方法和技术,如网上办公,不仅能够简化行政手续,而且能够杜绝行贿受贿等弊端。所以,科学的行政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还能够促进廉政建设。
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科学的行政方法必然是以民为本,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方法。
五、行政基本方法包括哪几种?
1、法律政策方法;
2、行政指令方法;
3、经济方法。
六、什么是行政计划?编制行政计划的步骤有哪些?
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
编制行政计划的步骤有:
1、调查研究,确立计划目标;
2、拟订计划方案;
3、选择计划方案;
4、实施和修正计划方案,确定行政计划之后就予以贯彻执行。
七、什么是目标管理方法?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是:
1、目标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目标管理使传统的分散性管理转变为系统性管理。它在行政目标体系的指导下,使各个管理部门、各个管理环节和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都是总目标的分解,总目标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目标系统和工作系统相结合的体系。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和摩擦,可以大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2、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以工作为中心。目标管理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目标。也就是说,每个组织部门和每个组织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工作。这样就能够突出以工作为中心。
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每个组织成员都参与制定组织目标,并且也要制定个人目标,目标的实现程度又与自己的责、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奖有罚,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4、目标管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因为组织层层有目标,人人有目标,所以责任十分明确。这有利于强化各级组织和每个人的责任。同时,它有利于协调关系,控制目标和成果,并且有利于监督与检查。以成果作为评价和奖罚的标准,有利于公正和公平。
八、根据公共组织内外部环境,一般可制定的管理战略有哪几种?
第一种管理战略是极小—极小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的内部的弱点与外部环境的威胁结合起来的战略。它就是将公共组织的弱点减少到极小,将环境的威胁减少到极小,并将两者结合使公共组织的损失降到最小的战略。
第二种管理战略是极小—极大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内部的弱点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结合起来的战略。它就是将公共组织的弱点减少到最小,而最大地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并将两者讲话起来的战略。
第三种管理战略是极大—极小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威胁相结合的战略。它就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减到小,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战略。
第四种战略是极大—极大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结合的战略。就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最大地利用外部环境的的机会,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战略。
九、标杆瞄准的类型有哪几种?
1、内部标杆瞄准;
2、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
3、行业内标杆瞄准;
4、跨行业标杆瞄准;
5、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十、什么是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有哪些?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有:1、可靠性;2、回应性;3、服务能力;4、服务渠道;5、服务礼貌;6、沟通;7、诚信;8、安全感;9、善解人意;10、有形性。
十一、推行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有哪些?
1、政府高层领导者的领导与支持;
2、策略性规划;
3、以顾客为导向;
4、考评与分析;
5、训练与奖惩;
6、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团队合作;
7、质量保证。
第十五章行政效率
一、什么是行政效率?行政效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行政效率主要表现在:
1、行政效率离不开定量分析;
2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追求社会效益上,这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方向;
3、行政效率体现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是公共行政体系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对各种公共组织、各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以及相关要素的整体要求。
二、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都必须讲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都必须讲效率。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活动一开始,就作为重要的因素来指导公共行政活动。高效率就是低成本,高产出,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共行政的高效化,是公共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查和衡量公共行政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种管理制度和各种手段是否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也可以检验和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是否较高,能力是否较强,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人际关系是否协调;还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体制是否科学合理,公共组织的机构设置,权责划分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层次是否得当,幅度是否适宜;还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运行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合理,行政程序是否精简实用,这些都是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制度的合理性和行政方法的有效性。
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高效的公共行政是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保证,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关系到国计民生。
三、测定行政效率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入和成本,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公共利益;
2、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目标的达成度;
3、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的科学合理程度;
4、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行政活动的社会效益的大小。
四、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是什么?
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
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
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
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五、传统的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有哪几种?
1、行政费用测量法;
2、行政职能测量法;
3、标准比较法;
4、公共组织要素评分测量法。
六、什么是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是:1、绩效指标;2、绩效评估;3、绩效追踪。
七、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1、经济指标;
2、效率指标;
3、公平指标;
4、效能指标。
八、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要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和公平都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高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高效率,就没有社会的大发展。效率优先就是发展优先。只有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有实现事实上公平的物质基础。在讲效率优先、发展优先的同时,也必须讲公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公平问题,但是不会造成社会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在政治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也不会动摇。在目前情况下,效率仍然是我国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共行政必须实现整个社会呈高效状态这一目的,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大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大发展的正确原则。
2、平等原则。公平不仅是指公正,也是指平等。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享受各种权利没有差别。平等是公平的核心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就是不承认差别,不讲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就不能最终消灭阶级差别,人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也就无法实现事实上的平等。我们强调效率,重视公平,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差别,承认在消灭剥削阶级以后的社会不同阶层劳动者之间的差别。承认差别是为了发展,并最终消灭社会差别。
3、公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承认差别,即事实上的不平等。公平分配原则是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前提。公平分配的实质是指义务平等与报酬平等。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应该把承认差别当作不公平、不平等。公平分配原则所承认的差别是有限度的,是以确保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为前提的。
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在我国要追求高效率、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实行竞争原则,鼓励每个公民参与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尤为重要。但鼓励竞争,必须恪守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机会均等,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平等机会,这就要求必须做到竞争起点平等。社会各个方面对每个人都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必须以技能、专长和成就作为取得机会的条件。社会不能为能者提供机会,就不会有高效率。能者优先,不仅是指优先提供机会,而且也是指在职位、报酬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如果社会把机会优先提供给无能的人,在职位和报酬等方面提供给平庸者,那么绝不会产生高效率,社会也不会快速发展。
第十六章行政改革
一、什么是行政改革?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理解行政改革,应注意: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也必须从属于国家政治的要求,在我国政治与行政更是密不可分。因此,行政改革过程不是纯技术实施的过程,政治的各种因素决定了行政改革的复杂性。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是输出输入的关系,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意味着公共组织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它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运行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但行政改革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是积极而高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改革要注意行政效率问题,同时又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实现程度。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行政改革要对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行政改革应该进行科学地论证,严密地计划,强有力地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而不能盲目进行。
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必须不断地调整与社会的关系,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必须对政府的行政权的行使的范围、程度和方式进行调整。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行政权对社会的干预逐步减少,社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越来越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以及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政府必须对社会进行干预,无政府主义是不可取的。
二、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行政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行政改革必须从系统的高度认真地看待和研究每个步骤及其各项措施。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切实找到行政系统问题之所在,进行全面深入的行政诊断。然后就行政改革的性质、方向、目的、目标、方法、突破点、动力与阻力,以及改革所产生的正负作用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进行改革则必须十分慎重,从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并容易看到改革效果的环节先进行改革。
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行政改革不仅仅打破行政系统的自身平衡,而且必然因此造成社会的不平衡。政府是社会的稳定机制,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管理者,是社会的最主要平衡工具和稳定工具。行政改革必须打破政府自身的稳定性,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行政改革在打破行政系统的内部平衡之时,所造成的社会不平衡以保持社会相对稳定为限度,也就是说不能使社会发生大的动荡。行政改革在打破平衡时还要保持对社会控制的能力,而不能使社会解体。
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行政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改革者的观念,应该以民主、公平、效率、服务等观念为先导,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行政改革的核心,不进行体制创新,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体制创新要围绕着高效、公平、廉洁这个目标来进行。
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行政改革不是人为地制造运动,而是形势的需要和社会推动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权威的政治支持,行政改革就无法进行,政治是行政改革的保障。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改革可以促进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可以为行政改革拓宽道路。所以行政改革是一种政治行为。行政改革仅有政治保障是不够的,因为政治不能保证行政改革一定依法改革,因此,行政改革必须有法律保障,依法进行改革。改革必须用重典,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规范之下进行。
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行政改革就是对政府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再调整,也就是重新确定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进行行政改革就要理顺和摆正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理顺这些关系,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将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社会去解决,分权于社会。同时,要认识到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应该让社会担负一些责任。
三、行政改革的取向有哪些?
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政府与社会是输出输入的互动关系,政府必须有及时了解社会变化的网络系统,才能够确定进行改革的方向。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的行政改革,一般是以适应社会变化和满足社会与公众需求为目标。现在社会的发展已不能简单地用扩大政府职能来满足社会需求,而必须采取公众参与行政、中介管理、委托管理等方式进行管理,也要鼓励社会公众自组、自治、自理。
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以精简机构为取向的行政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政府自行扩张的问题。精简机构才能降低行政成本,限制政府权力自行扩张。同时,这也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政府的官僚等级制结构是以效率为中心设计的。但根据有限理性原则,任何组织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官僚制组织结构也有先天不足,它造成效率缺损。因此,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调整。往往在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从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层级和部门都必然减少,但平面化的政府组织结构也是不可能的。
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政府拥有行政权,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权力划分与配置。行政权的核心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就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政府效率和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行政改革有时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为取向,行政改革始终围绕着集权与分权来展开。中央集权但不能高度集权,更不能进行专制,那样不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社会没有发展动力;分权但不是权力分散,没有中央政府的权威不仅不能保持政令统一、畅通,而且会造成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也可能造成地方割据,国家分裂。这两种倾向都必须避免。
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以人事制度为取向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很广泛,大多数是以提高行政效率作为其宗旨。
四、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行政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强加给政府的,它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行政改革必须认清历史给它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与限制条件。行政改革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它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理想主义的改革计划固然好,但是有时却难以实行。改革计划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性质、方向、任务和方法,同时也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巨性。超越历史局限性的行政改革必然失败。
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对行政系统单一的改革,它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给予行政体制多大的改革空间,决定了行政体制的改革程度。政治体制决定限制和制约行政改革。
政治官僚集团对行政改革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政治官僚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他们的赞成和反对往往能够决定成败。政治官僚在这里没有贬义,只是用它来说明一种政治现象。行政改革必须得到政治官僚集团的支持才能顺利地进行。
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行政改革是对行政系统进行改革,是政府对自己进行革命,当然在行政系统内部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行政改革是权力再调整,也是利益再分配。一般行政工作人员不会对行政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行政官僚集团一旦利益受损,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从而使改革政策变形或迟迟不予执行。他们一般不会公开反对行政改革,往往去争取政治支持,在政治上使行政改革无法进行或流于形式。
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传统没有什么好坏,但历史传统确实有保守性的一面,各国传统的保守性有程度的不同,这决定了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难易程度。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是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整合统一的纽带。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是任何强权无法摧垮、无法消灭的。当行政改革不为传统文化的这种保守性所接受时,它将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我国行政改革的阻力不是来自人民群众的传统意识,而是从政为官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把从政为官放在高于一切之上的地位,这对行政改革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讲人情而不讲规则,用人惟亲和家长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用人规则和领导规则。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有抵制作用和破坏作用。
五、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有哪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从属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行政体制就必须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而且是它的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就有什么样的行政体制。
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一般政府会进行自我调节,但很少能够自动地进行改革。行政改革一般都是政治推动,尤其必须有政治权威的推动。在发展中国家,政治权威对改革包括行政改革的作用是巨大的。政治权威不仅是改革的推动者,而且是改革顺利进行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
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必须适应最活跃的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如果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基础,公共行政不仅不能够有效地管理经济,反而阻碍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强大推动力。我国行政改革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进行的。
3、社会演变的要求。社会演变是渐进式的社会变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演变,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社会演变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这种静悄悄的社会变革。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体制的法制性决定了政府不能随着社会演变而随时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等待社会演变到一定地步才能进行行政改革,但政府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演变,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力量。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革命都给公共行政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席卷全球。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行政改革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由于新科学、新技术在行政系统的广泛应用,政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发生变化,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深刻改革。随着行政改革的进行,公共行政也面目一新。
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新思想、新价值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也是行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改革只不过是把一种新思想、新价值变为现实。没有指导思想、没有价值支持的行政改革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效率、公平、民主是进行行政改革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价值。我国进行的行政改革就是以效率、公平、民主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去向。
六、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进行行政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取得政治上的大力支持,没有政治上的赞成与支持,行政改革无法开展。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单纯的行政改革,而且是重要的政治行为。政治支持不仅是行政改革的前提,也是行政改革的保证,而且行政改革往往是在政治的推动下进行的。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首先,要加强新思想、新价值的宣传,打破僵化、模式化的旧思想、旧价值。对行政改革的宣传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行政改革进行的同时,要加强对新观念、新经验的宣传,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新思想、新价值,使之内化为人们自己的新思想、新价值。行政改革必须重视观念更新和新观念的形成。宣传工作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宣传可以制造行政改革的气氛和向公众灌输新思想和新观念。
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行政改革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改革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行政改革是在客观环境推动下的被动改革,即使政府自动进行的改革,也往往是在客观环境的压力和推动下行政系统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但是,国家制定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是行政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和强制力。
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行政改革首先要选择那些难度小、震动小、见效快的行政领域和部门开始进行。同时,选择行政改革的时机也很重要。发动改革必须借国家和政府大力宣传行政改革的必要性之时,或寻找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开始着手进行。
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行政改革见效快,效果大,是取得改革参与者和公众认可的重要方法。行政效率明显大幅度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意识和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加强,改革参与也得到了实际利益。要把改革的这些成果及时地反馈给社会和改革的参与者,强化改革意识,化解不同意见,克服改革阻力。
七、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对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
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
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
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利条件,充分估计这些不利条件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所起的负作用。
八、什么是政府再造?政府再造的十条原则是什么?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的十条原则是: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3、竞争型政府—将竞争机制引进服务当中去;
4、有使命感的政府—转变规则导向型组织;
5、结果导向型政府—按结果而不是按投入进行拨款;
6、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而不是官僚制度的需要;
7、企业家政府—挣钱而不是花钱;
8、预防型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10、市场导向型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改革。
九、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哪些?
1、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
2、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
3、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
4、控制战略: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
5、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
十、彼得斯提出的新的政府模式有哪几种类型?
1、市场政府模式;
2、参与政府模式;
3、解制式政府模式;
4、弹性化政府模式。
十一、参与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参与管理,是指工作人员介入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决策;
2、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
3、对话民主;
4、公民社会。
十二、什么是电子政府?电子政府具有哪些特点?
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电子政府的特点有:
1、电子政府是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政府传统管理技术改造形成的,它具有技术领先的特点;
2、电子政府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开放政府。它打破了传统政府的封闭性。电子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
3、电子政府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个虚拟平台,公众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地发表意见和建议,可以批评政府和政府官员,大幅度地提升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范围和程度;
4、电子政府打破了政府层级限制,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得不同层级的政务信息,有利于解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肠梗阻”现象,也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5、电子政府是以顾客为导向,可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十三、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向民主行政的嬗变;
2、电子政府;
3、市场机制和民营化的引进。
十四、电子政府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电子政府的出现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它彻底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方式,改变了政府封闭式的、单向式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政府与顾客互动的开放式的管理方式;
2、电子政府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层级,减少人员,提高效率,更主要的是它朝民主行政的方向发展;
3、电子政府将改变政府的决策方式;
4、电子政府将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方式,远距离办公方式和家庭办公方式在公司企业已经出现,也势必有一天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方式;
5、电子政府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通才,也必须是专才;要忠于职守,有敬业精神,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200902学期04-27
法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200901学期04-27
如果普通合伙人本身为有限合伙企业,按照“( )”的原则,在04-27
( )是期货交易最大的特征。A保证金制度B盯市制度C对冲平04-27
目前,我国基金代销机构除银行、证券公司和第三方机构以04-27
电大《经济法学》模拟试卷及04-27
宪法学期末考试试题200901学期04-27
行政管理课主观题复习资料一04-27
宪法学期末考试试题201002学期04-27
宪法学期末考试试题200902学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