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末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2、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力的场所,许多学者把土地视为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系指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在各种自然因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的长期作用下,以及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3、农村能源:农村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居民所消费的能源。
4、间接能源:一般指农用化学物资所包含的能,如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制品等,由化工部门归口管理。
5、直接能源:包含农业生产用能和农村人口生活用能。
6、水污染:水体受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能、化学万分、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产生恶化。
7、水体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地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颗粒物(TSP)
8、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土壤结构: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排列方式、孔隙状况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10、环境容量: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1、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12、生物迁移:通过植物根第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积累起来的过程。
13、无害化: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
14、减量化: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
15、资源化: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和能源或者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达到使固体废物重新利用的目的。
16、堆肥化: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实践证明,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温度、温度和PH条件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称堆肥化。
17、平面作业法:在平地或坡度平缓的土地上,做好基础防渗、引流和寻气工程后,将垃圾平铺后压实,再用薄层土壤覆盖再压实,作为初始填埋单元的屏蔽,开始建造一个人工土坝。
18、斜坡作业法:利用场地的自然斜坡地形进行填埋作业。
19、沟填作业法:根据填埋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填埋压实机械的大小,预先开挖填埋沟槽。
20、填埋场渗沥水: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以及渗出的地下水和渗入的地表水,统称为直埋场渗沥水。
21、环境监测:就是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监测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并用它解释22、环境现象,为环境管理和科研提供科学依据的全部过程。
23、农业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用环境监测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质量现状及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监测活动。
24、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照环境基准、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排放源的污染物的限量阀值和配套措施所作的技术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衡量环境质量的依据,是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也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
25、环境方法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以试验、分析测试、抽样与统计运算为对象所制定的方法标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之简答及论述题04-27
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之论述题104-27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之单项题04-27
电大《财政与金融(农)》模拟试题(一)04-27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之名词解释题04-27
电大《阅读与写作》模拟试卷(一)04-27
电大《实用法律基础》期末复习资料04-27
电大《财政与金融(农)》模拟试题(二)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