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 ( 运用社会交往规则 )的能力、( 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 ) 的能力。
2.语言包括 ( 口头) 语言和(书面 )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话语 ),也是一种(书面的符号 )。
3.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有着惊人相似:一般是从无意义的声音,发展到(单词句或独词句 )阶段,然后进入( 双词句 )阶段,再进入(多词句 )及至最后进入( 成人句 )阶段。
4.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语言获得)、( 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为:(自然观察法) 、(调查研究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6.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符号创制之初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就必须遵守社会约定,它对人们有(强制性)。
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 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8.语言的(层级体系 )就是语言的组成规则,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的运转规则。
9.语言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一般分为三级,分别是 ( 语素、 词 、 句子 )。
10.语言系统上层是(音义 )结合体,即符号和符号的序列,是表(义 )单位。
11.( 组合关系) 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12.( 独词句的出现 )和( 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13.( 独词句 )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双词句 )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14.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 )、(先天决定论 )和(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
15.( 后天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
16.(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其代表性观点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
17.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 )、( 词汇 )、(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
18.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和(社会因素 )。
19.语言学习的生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套健全发音系统 ),二是( 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全),三是( 感知觉系统的完善)。
20.( 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21.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 、 词汇 、 语法 )三个方面。
22.( .0—3 )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23.(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24.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25.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 )阶段;从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 )阶段。
26.前语言阶段,儿童发展了三方面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 )、前语言( 发音能力)和前语言( 交际能力)。
27.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
28.一般来说,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作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单音发声)、( 音节发声)和( 前词语发声)。
29.婴儿说话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在发音上表现出的特殊策略常常有:(省略音、替代音、重叠音) 。
30.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交际倾向)、( 学习“交际”规则)、( 扩展交际功能)。
31.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词汇数量) 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 词类范围) 的增加、( 对词义理解 )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32.在儿童理解和使用新词时,时常出现词义“(泛化)”、“( 窄化 )”、“( 特化)”的现象。
33.( 词义泛化),即词义扩张,是指儿童扩大词义,对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超出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即一词多义。
34.( 词义特化),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
35.1岁半以后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时儿童能说出词的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36.1周岁以后,婴儿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
37.儿童语句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儿童说出的句子中(包含的语词数量 )、句子中(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38.幼儿发音不准确,往往是由于在言语听觉上不能(正确分辨语音),在言语运动觉方面不能( 正确掌握发音动作 )。
39. (词汇量 )只能笼统地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的水平, ( 词类范围 ) 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词汇的质量。
40.幼儿听到别人说“知不道”,指出应该说“不知道”。这说明他们已出(语法意识)。
41.由于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往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进行,(亲子共读 )便成了早期阅读的主要方式。
42.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专门的机构 ) 制定,而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 教师自己 )制订。
43.( 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真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
44.教育活动的目标应包含(认知 )、( 情感态度)和( 能力 )三个方面的内容。
4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4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 教育目标 )来确定,还应该根据(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和( 语言发展的特点 )来选择。
4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和( 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两类结构。
48.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 )和( 文学创造)两种类型。
49.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 有计划的谈话活动 )、(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50.讲述活动的语言交流有别有其他类型的语言活动,它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
51.按讲述对象的特点分类,讲述活动分成(看图讲述 )、(实物讲述)、( 情景表演讲述)三种。
52.讲述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的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 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
53.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 )和( 物质环境)。
54.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行为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 )、( 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 )、( 效果分析 )。
55.( 语言能力 )就是使用语言的人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把握,( 语言运用能力 )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具体运用的能力。
56.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听 、 说、 读、 前书写 )以及(外语 ) 等全面的语言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备考:名句默写指导与自测04-27
高考语文备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04-27
高考语文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4-27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04-27
高考语文备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04-27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句式例解04-27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翻译指点04-27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断句技巧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