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人文社会科学》期末复习资料之简答题

时间:2024-04-27 17:45:02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P15-21)

答:(1)、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3)、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时代性。

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1)、世界格局三次重大变化推动时代主题不断深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加快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的步伐。

3. 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

答:(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

①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

②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③人文社会科学是以创新成果为结晶的社会性活动;

④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具有某种价值关联性

①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②人文社会科学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③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时代性。

3.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特别是"二战"以后,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史观,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在史学界呼声甚高。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欧洲的"文化史运动",法国的"年鉴学派"都是有名的例子。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的克罗齐提出的名言了:"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4.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

(2)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

(3)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

(4)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

5.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答:(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6.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

答:(1)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主导倾向;

(2)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

(3)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7.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4)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5)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6)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8.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答:(1)从古代走向现代;

(2)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

(3)从牛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

(4)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

9.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答:(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

(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方法复合化;

(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如未来社会学和世界社会学的出现,大规模综合比较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10.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三股新潮?

答:(1)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

(2)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

(3)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11.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1)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2)国家干预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12.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答:(1)教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和多质性

(2)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

(3)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13.20世纪语言学进展经历了三大阶段,简述前两个阶段的主要学术代表和主要成果。

答:(1)第一阶段,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盲学突破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路子和方法,相对正确地回答了“人类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2)第二阶段,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回答“人类的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问题。

四、论述题(本题目要求必须具有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

1. 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第一,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第二,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2.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

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

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

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

4. 谈谈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哲学、文艺学、历史学在20世纪发展的共通特点。

答:①在学科发展发向上的新突破:把弘扬主体性、追求客观性统一起来,成为20世纪“文史哲”学科发展的主导方向。

②在研究内容上的新突破:在哲学领域,关于实践的观点是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关于突出人的研究的观点。在史学领域,“欧美中心论”和“政治史”研究框架的被打破,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历史观逐渐为史学界所接受。在文艺学领域,形成了主要在创作主体、作品、接受主体以及社会一文化构成的四维空间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格局。

③在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文史研究方法和哲学研究方法相互影响;“文史哲”自觉借鉴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其他研究方法;“文史哲”在广泛的领域中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许多新的研究方法。

④在发展形态上的新突破:思潮流派纷呈,形态多样化。

5. 小学生李某跑步玩耍中不慎摔倒,压在6岁学前班学生王某身上,造成王某骨折,经法医鉴定属十级伤残。王某状告李某及王、李所在小学赔偿人身伤害造成的损失1.3万元。一审法院以学校管理不善,应负次要责任为由,判令其赔偿20%,李某负主要责任,赔偿80%;二审法院则以学校对两名学生承担监护责任应负主要责任为由,改判承担赔偿70%,而李某应负次要责任,判令其赔偿30%。此案公布后,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是: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原有的监护权发生转移,孩子脱离了原监护人的监护,学校实际承担了监护职责;依照《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本案中,伤害行为的发生虽属偶然,但与学校未充分、尽职尽责的管理有直接关系,老师虽无故意,或难以发现,或事实上管不过来,但学校并不能因此而免责”,故“二审判决是正确的。”

另一种意见是:依据《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以及《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法律并没有把学校列为在校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任何规定,也没有关于监护权和监护责任自动转移的内容,所以认定学生家长的监护权和监护责任由于学生的入校读书而自动转移给学校的论点没有法律依据。在学校这种特殊的集体生活环境中,总不免发生学生中吵嘴、打架和意外事故,造成损害后果。对于在学校内发生的损害赔偿也应该和在其它场所发生的事件一样,适用《民法通则》所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规定。除了符合无过错责任规则的情形外,一般必须查明学校承担其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完全是学生之间或其本人造成的损害,而学校在管理和教育工作上又无法预见和防止,就不能离开《民法通则》的规定把赔偿责任无根据地强加在学校头上。所以案例中要求学校对一个学生在跑步玩耍中不慎跌倒致伤他人的意外事件,承担管理教育不善的责任和赔偿绝大部分损失是没有道理的。

试结合本案例,说说学习法学、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的重要意义。

答:此题提供的案例,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具有较普遍的现实意义。

对同一个案子,出现不同的裁决,焦点在于未成年人学生的监护责任。有专家指出,这个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涉及是否全面掌握了相关法律文件,是否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解释了法律的规定,甚至涉及有关法律条款和司法解释是否精密周全,同应用法学相关。“有法”是执法的前提,学法懂法是依法治教的前提。

教育工作者学一点法学基础知识,熟悉与教育工作相关的法律文件,对于依法治教,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备考:探秘高考语文语言表达题04-27

高考语文备考:做题要有针对性04-27

高考语文备考:临阵考场 语数外必备策略04-27

高考语文备考:最后冲刺阶段语文复习注意事项04-27

高考语文备考:大一学生分享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方法04-27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阅读最易忽视的四个暗示04-27

高考语文备考:高三语文学习计划及各阶段重点04-27

高考语文备考攻略04-27

高考语文备考:准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规划04-27

高考语文备考:基础知识为主 有侧重练习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