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机能
一、心动周期及各种变化
1.心动周期:心脏的活动呈周期性,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一个心动周期均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间歇期三个相继出现的时相。
心跳频率简称心率,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二)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活动
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心音:用听诊器在动物胸壁的一定区域,可以听到伴随心搏动而出现的声音,为心音。
3.心电图:应用心电图机测量电极放置在动物体表的一定部位,记录下来的心脏变化曲线图,称为心电图(ECG)。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以适应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从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等于每分输出量。通常叫做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1.静脉回流量 2.心室肌的收缩力 3.心率 4.心输出量的调节
血管的生理活动
血管在循环系统中起着运送血液、分配血量及物质交换的作用。血管可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一)主动脉和大的、中等的动脉
(二)毛细血管: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三)静脉: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以及最后汇流至前后腔静脉。
二、血液在血管系统中的流动
血液能在血管内流动是依靠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心脏射血的力量是产生这种压力的根本来源。
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
血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血液充盈血管、心脏射血。
(一) 外周阻力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称为外周阻力。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当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最高值,叫做心缩压;当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叫做心舒压。两者之差叫做脉搏压。
(一)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2.外周阻力 3.循环血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5.血液的粘滞性
(二)动脉脉搏 :随着心脏周期性地收缩与舒张,主动脉壁相应地发生扩张与回缩的弹性搏,而且这种搏动能够以弹性压力波的形式沿动脉管壁传播,直至动脉末梢。动脉管壁的这种搏动称为动脉脉搏,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脉搏。
四、微循环及组织液
(一)微循环及通路
1.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血流有三条途径:(1)迂回通路(2)直捷通路(3)动一静脉短路
2.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只有少量细胞间质加以连接,有的部位甚至没有间质而留有空隙,而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本身也有许多小孔。这些结构上的特点,再加上毛细血管血流缓慢,因此极其有利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与组织中的代谢产物进行交换。
(二) 组织液和淋巴液
组织液:来自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是在毛细血管动脉端通过滤过作用生成的。大部分组织液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返回毛细血管,只有小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然后通过淋巴循环途径返回静脉。
1.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通透性 2.淋巴液的生成
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的液体,大多数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再渗回毛细血管,另一部分多出的组织液就进入通透性大,而且为盲端压力很低的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生成的淋巴液沿毛细淋巴管流人淋巴集合管和淋巴结,最后经淋巴导管进入前腔静脉,加入血液循环。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神经反射实现,体液调节物质主要有肾素—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升压素。
毛细血管才是真正实现物质交换的场所。
2、心肌细胞具有特殊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血液够在血管中流动,靠的是血管两端的压力差。
4、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的动力作用、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外周阻力、血液的粘滞性。
6、毛细血管实现物质交换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组织液来完成。 上一页12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备考: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04-27
高考语文备考:快速学好语文窍门04-27
高考语文备考:轻松征服语文的8大学习习惯04-27
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技巧04-27
高考语文备考:学习文言文的方法04-27
高考语文备考: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04-27
高考语文备考:高考作文万能开头模板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