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炒饭版

时间:2024-04-27 17:32:58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示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的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适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通话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自发恢复”的现象。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 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 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应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14、条件刺激的泛化:在特定的条件反映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15、效果律: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着或跟随着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消弱。

16、强化: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

17、惩罚:是指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投以不满的一眼,责令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赶快补交作业,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哪怕语气或措辞是严厉的,还包括按其行为失当的严重程度而取消这名学生在一项重要活动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的资格、撤消先前拟订的给予某学生一项荣誉的决定等等。

18、对象——对象期望

19、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可以称为替代学习,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

21、命题网络的形成: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2、视觉意象: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

23、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互支持。

2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一个模式的诸元素及其组织方式可以十分明晰,也可模糊朦胧,不过一经比较回觉得差别很显著,一个模式即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空缺的但不妨碍识别,此时这些不空缺的成分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一些关键特征。

28、概念: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和归组。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29、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作为学习序列行动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就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数学表达为:红皮书47页6个体差异=Xi-`X。

32、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已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很多个体差异是 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称“正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交。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起?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

38、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请按显示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的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的归结为是不断的“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发展。

答:(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

答: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都是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发展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案见红皮书24页1-4

7、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局限性在于把经典条件反应的形成、保持和消退完全看成是环境影响的过程,忽视了意识的作用。而实际上,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8、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在哪里?

当不容易真实在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9、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红皮书32页)

一、固定比率强化;二、可变比率强化;三、固定时距强化;四、可变时距强化。

10、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的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的解决问题的行为。

11、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试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

12、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2、如果我们不拘泥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13、替代学习的长处有那些?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14、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15、请对意象的可操纵性做四点形象的描述

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以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作心理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16、简述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又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构建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知识的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但是从实际上看,构建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构建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17、对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的产生式进行简要比较

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模式识别的产生式的特点是条件有多项,行动在实质上只有一项。需要抓住的特征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

18、大一统产生有哪些优缺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潜在的弱点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

19、简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区别与支持

答案见红皮书44-(8)

20、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1、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同自己所属的总体的平均值比较。2、两人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3、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中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1、简要分析造成偏态分布的原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3、像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尖消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取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5、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就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22、简述连续分布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1、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的扶助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是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稍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差而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挫伤低分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2、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可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最好了。

23、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A类教学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3、教学项目一定数目少,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

B类教学特点:最典型的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一校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3、C类内容的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内容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

24、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的达成目标,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上消除个体差异

25、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一、学习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3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 二、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红19)

1.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即和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或“扶助” 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前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作业。“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说法就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因此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很多儿童在成人或更加训练有素的同龄人帮助下,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应付的作业。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学观。后者讲究作业难易适中,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在实际达到的水平之内。但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针对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而教,重视教学发展学生的潜能。

于是,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落实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就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它们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冲突,以激励学生寻求教师的指点,开展同伴讨论,在相互合作中完成这样的作业。

2.试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答:德育和智育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的,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或百分制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作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优、良、中三等,而且中是少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教育管理》复习题之名词解释、填空04-27

电大《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之名词解释04-27

电大《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之简答题04-27

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炒饭版(填空题)04-27

电大《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之阐释题04-27

电大《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习题与解答之案例分析04-27

电大《计算机网络》本科复习资料主观题04-27

电大《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指导之判断题04-27

电大《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指导(全)04-27

电大《C语言程序设计A》练习题(1)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