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2.依恋: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环境:环境是指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之总称。
2、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3、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3.分化: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
4.条件剌激的泛化: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5.效果律: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9.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10.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1.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形象。
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7.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8.概念: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9.序列行动: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1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1.个体差异离均摊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2.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4.标准差: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的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的有多少个个体在特定个体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的水平相对地是高还是低,多高或多低;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5)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继学习则无从谈起。
1、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2、社会化: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即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3、命题及其成分:表现为句子的思想观念被认知心理学成为命题,一个命题有两个成分:论点和联系
5、分数的信度与效度:分数的信度是指所测得的分数可靠不可靠,其主要的一种标志就是两次测验的分数相一致,或者一致的程度高。效度是指测验是否测到了意欲测量的特质,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了意欲测量的特质。
6、正强化: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8、产生式系统:当前一产生式的行动结果构成了后一产生式的条件,从而引发后一产生式的行动时,这两个产生式就构成一个产生式系统,表现为前一产生式中表述行动的部分与后一产生式中表述条件的部分相重叠。
10、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炒饭版(填空题)04-27
电大《计算机网络》本科复习资料主观题04-27
电大《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指导之判断题04-27
电大《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指导(全)04-27
电大《C语言程序设计A》练习题(1)04-27
电大《C语言程序设计A》练习题(2)04-27
电大《C语言程序设计A》练习题(4)04-27
电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复习资料之计算题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