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次读到这样的人物独白时,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解和压抑。默尔索,一个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疏离的人,一个对于人们所看重的亲情、爱情、友情、事业,都是一副无所谓态度的人。这是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三年后的现在,当我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重读它,我的心里有了别样的感觉。
默尔索实在是一个游离于社会眼光之外的人。母亲去世了,他拒绝看母亲的遗容,更拒绝流下痛苦的泪水。他的内心反而是喜悦的,因为葬礼结束之后他可以好好睡上个十二小时;女友玛丽很爱他,希望能和他结婚,但他的态度确是:结不结婚都行,如果玛丽想结婚,他就结,好像他本人完全不在意,对于人们所珍视的爱情始终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他还和邻居雷蒙——一个因为做"皮条客"生意而在整条街道声名狼籍的人做了朋友,但他却毫不在意;工作上,默尔索也不是很上进,上司给他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他却认为去不去都行,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因为没有人能改变生活。在默尔索看来,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他无法用好坏来定义,他只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由于对一切都无所谓,最终酿成了自己的悲剧。
我从小生活在“象牙塔“中,受到的教育就是人要有意义地活着,要有所追求。默尔索的生活方式无疑给我带来了思想上的巨大冲击,为什么有人会如此离经叛道,那么坚定地反抗既成的社会规则?为什么要做被社会抛弃的人?多年后再读,我才注意到作者的一句话:
"默尔索并没有被这个社会所抛弃,而是他主动抛弃了这个社会,他以自己的方式抵抗这这种游戏规则,那便是拒绝撒谎。”
默尔索是一个活得非常真实的人,甚至真实的有些过分,好像看破红尘一般。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是因为他觉得人生在世不应该演戏作假。而对于我们,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简单一点,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只能采用“撒谎“的方式,去避免说真话带来的麻烦。由此,加缪认为,默尔索看似冷漠,但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真实,他却充满激情。“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所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有一点点余地。"
在故事的其他人眼中,默尔索是荒谬的。他们不害怕那种杀死亲生父亲但肯向上帝忏悔的人,却害怕那种破坏他们现有的安定的社会秩序的人,害怕质疑他们不让他们失去生活意义的虚假信仰的人。默尔索即是如此。然而事实上,默尔索认为,或者是作者认为,世界才是最荒谬的那一个。默尔索犯下命案,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不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他的辩护律师,对他所犯命案的事实细节、前因后果,以及其来龙去脉丝毫不感兴趣,也从未做任何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而是对他本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充满了兴趣,仅仅只是因为默尔索是他们眼中的异类。最公正的司法程序让位于社会固有的道德观念,最终让一直安守本分的默尔索百口莫辩,既悲哀又可笑。
“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区别不大,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其他的男人与其他的女人就这么活着,活法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既然都要死,怎么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
尽管默尔索在整个故事中的表现总是令人匪夷所思,但实际上他的意识是极度清醒的。他的自述向我们发出了灵魂拷问:人终有一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既然最后的结局都是死,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生前的一切行为又有何价值?从小我们都在被教育,什么事是有意义的值得做的,怎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然而到此我才明白,其实世界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意义,这本身就是一个绝望的,荒诞的命题。但是所谓的荒诞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使人不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回到“生存“的真相。人之所以“伟大”,便是因为人可以在这种没有希望的生存真相中坚持,通过像默尔索一样的纯粹的坚持,只说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真正体验自我的存在,而非随波逐流,事事都要依赖着所谓的“社会规则”。
如果莫尔索选择放弃清醒的自我意识,那他完全可以过上一种为俗世所认可的更幸福的生活。只不过这种幸福是一种逃避人生真相的虚伪的幸福罢了。然而在莫尔索看来,尽管他充满荒诞的行为为世人所不能理解,甚至不可容忍;可较之于虚伪的幸福,另有一种亦可称之为“幸福”的东西值得他去追寻。
我,我们,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没有过人的优势,为了生存默默接受规训,按部就班走完前十八年的普通人,达到了所谓的目标后却在丢失对生活的趣味和热情,在无止尽的追逐中看不清自我,反而对大众塑造的“虚伪的幸福“趋之若鹜,这又何尝不是成为了默尔索所讨厌的那一种人?也许漫长的内卷过后,“佛系”“躺平”并不是对世界的妥协。我们需要一点时间重新审视自己,重拾面对自我、追寻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去打破世俗观念的“成功”人生。世界无权要求所有人活成个模板,更无权因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不符合多数人的标准就动用大众意志来处罚他,同样,我们每一个个体也应当义无反顾的去坚持自己的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像加缪在另一部作品《反抗者》中所说:“他更喜欢他的勇气和推理,前者教他义无反顾地生活和满足于现有的东西,后者让他知道他的局限。他确信他的自由到了尽头,他的反抗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可以消亡,然而他在他的生活的时间中继续他的冒险。”
相关文章:
什么能使人快乐?读后感06-30
苦难中的大爱 ——《青铜葵花》读后感06-30
《实践论》读后感06-30
大决战观后感06-30
读懂这份初心 感悟思想伟力06-30
《置身事内》读后感06-30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06-30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6-30
红楼梦读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