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

时间:2014-08-15 11:57: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一)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这本书的内容很直白,就像一面无形的镜子,照出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触和接受,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闪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亮丽火花。这种火花是新旧课程理念冲撞下的自然生成,是教师渐次接受新理念装化为教学行为过程的必然现象。但是现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中一下具体细节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到底该如何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行为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书以后,感受颇深。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引领我们如何关注教学细节,关注课堂实效,关注教育智慧。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再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这本书的的确确是教师参考学习的一本好书。

  课堂常规教学过程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用语应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教学内容、明确结果以及增强学习动机。二是课堂用语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三是不要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替代教育教学方面的合理引导。

  由此引发我许多联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如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讲求很实用的教学技巧,是很有道理的,很务实的。

  其实细节虽“细”,但并非小事。你的学生在10年、20年之后,肯定不记得你当年讲课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却能够回忆起许多细节,并且告诉你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一生记住了某个历史事件、某个道理、某个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上课时对细节的技术处理就是你的教学风采,也可能成为你的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近20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研究教育理论的热潮,提出了许许多多口号与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颁发之后,人人都在谈新理念,个个都在搞新模式。毫无疑问,教学必须改革的思想能够普及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是一件大好事。现实中有些老师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说课稿写得很好,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很时尚,上课则不敢恭维了,特别是一些细节和偶发情况的处理,完全忘掉了自己在说课稿中所说的“教学理念”,完全用的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些细节上的败笔,就成了这节课上不了档次的关键。每遇这种情况,我总是想起前几年曾经风行过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所以如何做到注意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那些科学的教育理论很自然地转化为课堂教学以及指导学生活动的技巧,这对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对我们自己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理念结合到学科教学的实际更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专家可以对教育教学进行“宏观”的研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必须一边学习、消化那些国际一流的新理论,一边学以致用,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每一节课怎么上好,每一个细节怎么处理。

  课堂教学的细节就是在课堂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相对完整的步骤,或者在两个教学步骤之间进行过渡时,做出的细致安排,或对临场出现的问题做细微的处理。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细节,如:采用什么教具,什么时候出示某件教具,设计课前导入营造教学氛围,等等;二是教师没有事前准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状态,应变修订教案,即席做出的反应性安排,比如讨论中,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要求展示,他展示的作品虽然与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其观察角度却与教师的设计不尽相同,教师就要做临场调节,等等;三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情况,比如学生提出一个教师事前没有准备的问题,怎样应对,等等。细节——事情不大,学问可不小,而且是一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又不容忽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它,研究它,采取符合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情况的技巧来处理它,那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很愉快的经历。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课堂教学的五十个细节读后感(二)

  读了郑金洲老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感触颇深,深感这位前辈的经验丰富,把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反思,多多学习。

  在郑金洲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6)中郑老师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提问的内容。郑老师说到:

  “这个问题回答的对不对?”,“对”;“他(她)回答的好不好?”,“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这样的一问一答,教师一呼,学生齐应的现象,我们大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问的直接,学生答的明了,课堂气氛很是融洽,可以说是另一种师生和谐、其乐融融的“互动”。

  这样的“互动”无疑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帮助。

  但在一堂课上,如果这样的对话过多,也会影响教学的深度推进,也会使教学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

  看到郑老师这番话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经常问学生类似的问题,是呀,这样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可是这样下去学生就不在自己思考,非常容易偏离老师的教学思路,造成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想自己的,因为学生只要说:是、对、好……就行。根本不用大脑思考。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我提问时尽量让学生说出答案,而且有重点的提问某些同学。这样提问做到了提问的作用,学生精力非常集中,成绩也有了进步。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7)中郑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记住学生的名字,郑老师这样写道:

  叫出学生的名字,其实反映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在这个名字里,体现着这位同学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也是这位同学把自己看作独立于他人的重要特征。

  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的含义,都有和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特质,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当其他人称呼教师为“你”的时候,教师本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不尊重,没有将我与他人的区别突出出来,没有关注到我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我想这样的心理感觉教师也会有的。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是相同的心理感受呢?!

  以人为本,体现在各个方面。能否叫出学生的名字,也是是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细节表现。

  读了这些以后我感到惭愧万分,我总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很少去记学生的姓名,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我能叫上名字的学生非常有限,学生课下非常热情的跟我打招呼,我想叫他名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能草率的应一声。想想这样真的很不对。记得一位前辈也曾教导我:记住学生的姓名,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学,开始总是不当回事,再次读到郑老师的书时感触深了很多。决定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现在我已经可以叫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了,学生也更喜欢我了。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8)中郑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自己阅读,而没有让学生去尝试。郑老师这样说到:

  一次听课,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老师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舒婷的“致橡树”。老师读的确实不错,无论是语音、语气、语调,还是对诗文的理解,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教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在那堂课上,老师首先让学生听自己朗读“致橡树”,然后又找了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一首诗,仍然是由自己

相关文章: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读后感08-15

卡先生和他的忧郁鸟读后感08-15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08-15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08-15

康熙大帝读后感08-15

巨人的花园读后感08-15

经营的本质读后感08-15

浸月寺的风铃读后感08-1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08-15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