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找借口读后感(一)
仅仅读了《千万别找借口》的序言,就觉得十分精彩。我相信这篇文章,一定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职业经历以及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出来的精华。在序言中作者深刻剖析了借口形成的原因、表现形式、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克服或者改变经常找借口的坏习惯。我认为读完这篇文章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读了这篇序言,不禁回想起了自己以前在生活、工作中因为做错事而找借口的情形。当然找借口不一定都是故意的。有时是刻意的,有时是潜意识的、不经意的。但正如文章所说,我认为刻意找借口是一种不服从、不诚实的表现。
而潜意识、不经意的找借口则正是一种不负责、不敬业的表现。所以说无论是哪种性质、哪种形式的借口,终究还是借口,终究不是一位好员工所去做的事情。现在真是为以往的一些行为感到汗颜。对于文章中所说:经常找借口的人,离成功会越来越远。本人十分认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认为如果自己做错事,要勇于承认错误,然后去寻找做错的原因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一个敢于承担的人所应当做的。这样自己会越来越成熟,尽可能少的犯错误,或者说做事情追求尽善尽美。那自己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相反,如果自己因为做错事,不去寻找原因,而去千方百计的寻找借口,我认为那真是在错上加错。我认为这样做会导致自己产生一种做错事就找借口的惯性,那么我必然会离成功越来越远了!当然从公司的角度去看,一个经常找借口的人,也必定不是一位好员工,经常找借口的人主观上具有消极性,更不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所以做事情不从公司利益出发,而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这样的员工,公司肯定不会重用,也不敢重用啊!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员工,对于公司交付的工作,拿到手后想的是如何很好的完成;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却是在想工作如果完不成,该找什么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要想成功,要想为公司做出贡献,那么就一定要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千万别找借口》的观点,并且从现在起就按其所说的方法去改变找借口的坏习惯吧。我一定要这样做!
千万别找借口读后感(二)
停下脚步,我们就会发现,身旁的路人都行色匆匆。尽管也有人在茫然无措中彷徨,不知身向何处,但大多数人明白他们的方向,至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这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付诸行动,达到目标。条条大道皆可通罗马,而千万人中又有几人能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刻呢?
或许我们可以明白,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我们脚下的道路是否平坦,我们的身体是否强壮,或者是身上的行囊是否太过沉重。这些客观的事物,通通不应成为我们难以坚持时,得以保存颜面而故作潇洒的借口。任何时候的放弃都归于我们本身,来源于我们的懒惰,脆弱,不负责任和不思进取。这使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于是便安于现状,最终个人追求消散于迷雾,理想沦为梦想。
我不想论证“不找借口”的正确性,或者讨论应该怎么做之类的方法论。只要智力健全的人都会明白,甚至于引经据典,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当一个人接受失败并摆出一大堆借口时,这不是讨论他的借口是否成立的时候。因为一旦接受失败,他就能列出上万个理由。
我时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总会固执地认为,当清晰地明白人生的意义及个人价值所在时,一切问题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于是人生也会有了方向和目标。而这样的目标,总能带给我们足够的动力,而自尊心和好胜心会牵引着我们不断前进,并无数次从跌倒中重新振作起来。
我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愿意带着懒惰,脆弱,不负责任和不思进取的帽子,在有限的生命中成为平庸。(www.5a.net)于是自尊和好胜心使人们带着借口这个伪装,然而借口往往又使人们更加的懒惰,脆弱,不负责任和不思进取。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最初的时候,都处于同一起点,然而在有些人找到方向并开始上路时,有些人却依然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懒惰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脆弱是因为得不到鼓励,找不到自信;不负责任是因为得不到重视;不思进取是因为不断失败而放弃了目标。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有其根本原因。但这不是找借口的借口。我们遇到的每一次失败,都应从自身寻找问题,因为相对于外在环境,这是我们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对于每一个沉迷于无数借口的人来说,要做的的就是重新思考和定位。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已达到个人目标和外在环境的要求。这意味着不断地从自身寻找问题,并提高自己,乐于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清楚地明白这些,那么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管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都会乐于承认并改变不足,主动负责。扯下借口这道面具,我们会少了负累,我们会看得更高,更远。
- 活着读后感
- 悲惨世界读后感
- 傅雷家书读后感
相关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07-17
柳林风声读后感07-17
流浪儿迪克读后感07-17
论语译注读后感07-17
罗生门读后感07-17
吕后本纪读后感07-17
神鸟读后感07-17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07-17
世界上下五千年读后感07-17
诗经读后感3000字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