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专注力》读后感
文/汤慧芳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讲的是如何提升个人的专注力,整本书通读下来,主要是新一代如何将科技与教育机制结合起来培养新一代学生的专注、认知、创造力等。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则笑话,说一个人在工业初期死了,200多年后醒来,一看世界都变了,但有两个东西没有改变:一个是教堂,一个是学校。我们当今的教育体系仍然承接着是工业化大生产下的教育思路。而工业化时代学校的建立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去训练工厂里的工人。工业化教育,我们在一样的”流水线”下学习、毕业,过着一样的生活,参加的活动都是一成不变的,然后毕业,我们得到了与应届毕业生一样的能力,只是换了个“包装”。
我不禁思考: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在《三重专注力》里明确指出:希望在教育中培养孩子三项决定性的技能,来帮助他们穿行于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纷扰频至,人与人互动濒危的世界。它们是:专注于内在、专注于他人,以及专注于外在系统。
说到“流水线”式的工业化教育,我想到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一个孩子带来一个东西或者一本故事书想要与班上其他小朋友们分享,可是对于今天一天,老师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了,作为幼儿园老师,应该怎么做?
“如果学生只是在跟随、听从老师,依照老师设定的目标学习那些所谓“应该”去学的知识,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上学只是配合他人的计划与指令,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内在渴望。更胜一筹的做法是,让有经验的老师去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基于此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计划好的活动是每天都要去做的,这个计划好的安排就像是规定好的一样,必须按照这么去做。但是这有可能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声音,可能禁锢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把孩子们的兴趣扼杀在了摇篮里面。也许小孩子比大人更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们会为一朵花的绽放而惊叹;他们会蹲在地上一整天,只为观察蚂蚁如何把一粒米搬回家。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远远超过了正在建设这个世界的大人们。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让儿童的独特性引领我们的工作,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学习,所以,用心的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允许孩子的想法去表达出来,而不是让孩子去理解你。当你愿意倾听孩子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孩子本来应该成长的样子,而不是像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一样。
以上就是《三重专注力》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
- 《懂得幽默的人跟谁都能聊得来》读后感
- 熊猫石的奇幻旅行读后感
相关文章:
《你好,之华》观后感11-21
《揭穿狐狸的鬼把戏》读后感11-21
巴金《家》的读后感11-21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1-21
《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汇编》读后感11-21
《乌丢丢奇遇》有感11-21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11-21
《女孩励志书》读后感11-21
《冰鉴》读后感11-21
《小狗钱钱》读后感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