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时间:2018-10-17 16:04: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文/十三

  养病期间,读完了阿图(阿图 葛文德,AtulGawande)医生的《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

  这本书跟《解忧杂货店》几乎同时买来,但读后感却迟迟未有,一来是书读得断断续续,没有成效;二来则是读完了书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个沉重的话题,沉重到无法去思考,一思考就会落入一个深渊中,解决不了,却又跟着难受。

  它离我还算遥远,但离我的亲人却如此接近。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对待老年病的问题,如何帮助老年人(其实我觉得年轻人也应该认识)认识到,从对医学不确定性的认知到对死亡必然性的豁然。你选择在医药技术的折磨中苟延残喘,全身插满管子的活着,还是跟家人,跟自己需要的环境,跟你自己的医院开开心心地死去。医疗对于患者,究竟是活着的人对即将逝去的亲人的苦苦留恋,从而抓着不放,还是死者的意愿?

  这都是从理性的医药科学到人文科学都需要综合考虑的话题。

  Being Mortal 应该是Mortal Being换了顺序,译为凡人,相对于神的存在,正确的参考也许应该是“身为必死的凡人”。

  那么,既知必死,医生的责任究竟是维持病人的生命质量,还是延长病人的生命长度?

  我们一直犹犹豫豫,不肯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应获得的安静缓和医疗与许多人擦肩而过,过度的技术干预反而增加了对逝者和亲属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最需要的临终关怀。人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乏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给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掌控。

  这并不是一个诱人的前景,人们自然而然地喜欢避开衰老的话题,所以畅销书大多是《Younger Next Year》、《Ageless》、《The Fountain of Age》等等,却有效地规避了如何面对的问题。

  也因此书中“主流的医生会避开老年病,因为他们没有对付‘老废物’的措施。‘老废物’要么耳背,要么视力差,要么记忆力衰退。为‘老废物’看病,你得放慢速度,重说一遍或者再说一次。而且他不止一个主要问题,他有15个主要问题,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胃病等等,有些病可能已经50年了。”

  身体的衰退就像藤蔓一样慢慢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人会适应变化,直到有一天,某件事情发生了,才明白情况终于不同了。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来临。当我们身体的最后一个备用系统失灵时,医药可以决定你的生命道路是猛然下降的,还是舒缓下降,于是当各式各样的医疗设备加在病人身上,或者护工,或者疗养院等等一切手段都实施之后,有了以下的情景:

  “在爱丽丝搬家后的几周,我见到了她。她一点都不开心,也完全没有适应。她从来不是一个会抱怨的人,所以她并没有表达任何愤怒、不快或者痛苦,但她显得从所未有的沉默寡言。大体上,她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她眼睛里的光芒不见了。”

  总体感觉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需要很多时间去阅读,更需要很多时间去思考。在我看来,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地读,身临其境地去想,才能慢慢接受。

  我无意于推广或者嫁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对我这样的年轻人而言,衰老和死亡也许近也许远,都可以由自己说,但从来不能让你感同身受。也许它在某一刻离你特别近,离你亲人,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的擦肩而过的路人,我们可能从不在意,或者在意那么一瞬间,在意一阵子,但却没有思考过。

  只能说,我有读闲书的习惯,所谓闲书,可能就是暂时用不上,或者永远用不上,又或者用上了我也不知道的书吧。这本书也许今天之后就会放入书柜,我想,终有一天我还会再翻开。人生在世,闲事也做过不少,何况看几本闲书呢?

  我扶他起来,他紧紧抓住我的胳膊,缓缓迈步,半年以来,他走得最远就是客厅……

  生命是短暂的,如何面对别人的告别,或者以后与自己最好的告别?

  • 《运营之光》读后感
  • 《立》读后感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诗与远方》读后感10-24

读《神奇小木屋》有感10-23

大鱼观后感10-23

安时处顺——读《庄子》读后感10-23

《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10-23

《赢过昨天的自己》读后感10-23

《一颗纯朴的心》读后感10-23

疲惫的小号读后感10-23

《麦肯锡&极简工作法》读后感10-23

平衡关系——《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10-23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