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时间:2017-06-23 16:17: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一)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二)

  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如果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辛弃疾则是一片树上的叶子,而且不是长在树的冠头,天天都能够享受阳光的充分爱抚,恰恰是长在最下端的没有阳光没有充分的养料,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却是不停地向上生长,从未停止过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种追求功业,追求北伐的爱国信念。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可贵的呢?这种执着的心又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也许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去试着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呢?试着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一颗种子是怎样的从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钻出来,然后是怎样从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困难的,也是阴霾笼罩的。所以,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它的执着,也勇敢地去尝试!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三)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史上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