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读后感(一)
说到清朝的皇帝,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等。在我们自己的心目中清朝是一个不争气的时代,它葬送了我们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它埋没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荣誉与自豪。所以从内心来说,对清朝是排斥的,对清廷是痛恨的。唐代的繁荣,汉朝的安宁,似乎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就连残暴的秦始皇也有着他令人欣慰的一面,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朝皇帝那些事儿》拣选清朝皇帝生活片断,通过紫禁城中的生活细节描摹不为人知的帝王隐秘,展示权力塔尖上的皇帝们的悲喜人生,我们会发现生活幸福与地位身份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
《清朝那些事儿》大体以时间为顺序,全方位的介绍了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它主要分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篇、清太宗皇太极篇、清世祖顺治篇、清圣祖康熙篇、清世宗雍正篇、清高宗乾隆篇、清仁宗嘉庆篇、清宣宗道光篇、清文宗咸丰篇、慈禧篇、清穆宗同治篇、清德宗光绪篇、宣统篇和大清杂谈十部分。
但每部分的时间顺序并不十分鲜明,且许多故事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但跟当时的皇帝没多大关系,还有一些是讲一些着名历史人物的事儿。
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这本书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又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或卑琐,全都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
尽管文中对于各类事实描述的并不详尽,作者的初衷也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历史常识的推介,但却让我们对大清的概貌有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生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但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鲜明的见解,给人的感觉就是单纯的把一些史料进行整合,有些故事在其他材料中早已出现过,而有些故事作者并不能保证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这些故事到底是出自正史,野史还是民间传说我们不得而知。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清朝的名人轶事、清朝的宫廷礼仪和传统。以史为镜,历史中许多人的高尚气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这些品质也有很多方面是不可取的,忠君中的愚忠,还有像道光皇帝那样的节俭,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的尺度未免有些过度,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很喜欢康熙帝。我觉得作为帝王,康熙帝不仅是一位明君,更是一位能君。他对孝庄的孝顺,对疆域的扞卫,对人才的运用,对知识的渴求,对子女的教诲都很让我佩服。读书。读史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同时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清朝皇帝读后感(二)
这本二月河写的《雍正皇帝》讲述了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胤祯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煸动”灾民闹事,在城隍庙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贿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胤祯的皇位不是篡来的,不是改遗诏偷来的,不是毒父夺来的,而是康熙传授的。康熙选择了胤祯为雍正皇帝。在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雍正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中枢重臣。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后,开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从全书的艺术性上来说,作者二月河把历史事件融入于文学创作之中,使严肃认真的历史传记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对宫廷复杂的斗争格局的描写也是描绘得入木三分。
首先来说说本书记叙的主要人物雍正皇帝。从历史上来说,他可以说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勇于革新、勤于理政,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又刻薄猜疑,心狠手辣,做事可以说是冷酷无情,因此在当王爷的时候人家都叫他“铁面王”、“冷面王”,这在朝中是无不知不人不晓的。但我感觉二月河在小说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始终是把雍正皇帝这一人物当作一个平民皇帝来写,毕竟皇帝也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勤于政务,他的无奈与猜疑等等这些常人的心态,都在小说中一一表现了出来,可以说这本书中的雍正就是一个平民化的皇帝,我觉得这种表现方式的好处就是使书中人物更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也能使读者能更好地去体会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的鲜明个性。同时,也颠覆了以往在人们心目中那个残暴好色,肆虐无道的昏君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给我印象最深刻感觉最有意思的人物就是李卫,他表面上识字不多,满口粗言秽语,豪放不羁,但实际上李卫这一人物机智聪明,心思缜密,非一般人所能及,因此也能受到雍正的重用和喜爱,以至从路边的一个小叫化子逐步而成为皇帝钦点的两江总督,那他为什么能被冷酷无情刻薄寡恩的雍正皇帝信任,他的过人之处在哪呢?总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心中只有皇帝,没有朝庭。这话似乎不通,皇帝不是朝庭的代表吗?其实不然,皇帝是朝庭的代表不错,但忠于朝庭不等于忠于皇帝,许多饱读诗书之辈,博古通今,满腹韬略,就是因为搞不通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结果不但丢官弃职,甚至被杀头,被诛九族。岳飞是的,史可法是的,古今中外多少例子,举不胜举。但李卫的方法是只讨好皇帝,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文中的李卫觉得自己反正是叫化子出生,把脸不要又何妨呢?于是故意装疯卖傻,装神弄鬼,让别人恶心,真的是只要得到目的,谁去管它手段?无耻是李卫似的人物的本性。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人物也是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他的为官哲学研究起来也是一部给人以一定启发性的官场教科书。
在此书中我觉得描写得比较好的也是为我个人所喜欢的就是张廷玉,他精明干练,绝顶聪明,对雍正忠心耿耿,办事谨慎认真,有次竟然在议事的过程中因过度饥饿而晕倒在地,把雍正皇帝惊得面容失色,可见张廷玉在雍正的心目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稳居宰相要职,最后张廷玉也因此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是满清绝无仅有的对于汉族官员的殊荣。所以他的做人之道,为官之道都是为我们后人所学习的典范,对于目前的做人做事,职场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实在本书中还有很多人物我觉得都写得非常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像邬思道、隆科多、年羹尧、田文镜、李绂、杨名时、刘墨林等人,都极具个性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这本《雍正皇帝》刻画的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在显示了清代宫廷的内部斗争的同时也展示了百官的仕途心和众生相。
合上这部《雍正皇帝》我觉得真是获益匪浅,不仅读史而且也读了人,对中国的清朝历史及历史人物都有了一个全面的接触和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清代的历史特色及封建帝皇之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格及欣赏价值,难怪为现在这么多读者所推崇和喜爱。
清朝皇帝读后感(三)
妈妈就帮我买了一本《清朝十二帝》。
这本书的作者是阎学年先生。他真实客观地讲述了清朝十二帝的身世、家庭、性格、素质、悲喜与成则。他们有的雄才大略,有的大治不凡,有的大刀阔斧。有的软弱无能。
这些皇帝中,我最欣赏康熙大帝。他的童(www.5a.net)年多灾多难:八岁丧父,十岁丧母,还出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但是他却在这样的灾难中,培养了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成为一代少年天子。他智勇双全,擒拿鳌拜;他运筹帷幄,削平之番,兴修水利…
读完这本书,我掩卷沉恩:康熙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皇帝,是因为他从小就玄下了宏伟的志向:“唯愿天下太平,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己。”
我们这一带青少年学生,肩负着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历史重任,只有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像康熙大帝一样,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成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长大后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