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读后感

时间:2017-05-10 11:50: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一)

  翻鲁迅的文章。鲁迅的作品犀利而深刻,是我学生时代的至爱。但工作以后,尤其是从事行政工作以后,似乎与文学已“不搭界”,“鲁迅”也被我束之高阁了。此番随手翻翻,看到大师笔下的“看客”描写,实在感慨万千。

  《理水》,夏禹作为“理水”的胜利者回归京城时,“百姓的檐前,路旁的树下,大家都在读他的故事,最多的是他怎样夜里化为灰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疏通了九河,以及怎样捉住兴风作浪的妖怪无支祁镇在龟山的山脚下”。在这里,夏禹治水的真实奋斗,已成了看客们眼中荒诞无稽的神话故事和滑稽表演。

  《药》,夏瑜就义前:“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止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革命者成了看客们茶楼酒馆里的谈资和笑料,成了他们治病的偏方和良药。

  《狂人日记》“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

  ……

  鲁迅是国民灵魂的解剖刀,深刻而又不留情面地翻检、剔除国民的劣根性。虽时过境迁,但细细品味,依然发人深省。鲁迅笔下的“老看客”,麻木、呆滞、张着大嘴傻看;如今的“新看客”或许已是谈笑风生、头头是道的评论家。在这伟大的时代,实现个人梦、桐乡梦、中国梦,实干者才是中国的脊梁,让“看客”走开!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二)

  旧中国,鲁迅肩扛正义,‘荷戟’前行,有胆有识,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祖国山河,痛心疾首,悲愤满腔,‘怒向刀丛觅小诗’,‘敢遣春温上笔端’。用简括洗炼的艺术笔触,悲怆地刻画了阿Q、狂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子君、吕纬甫等悲剧形象,控诉吃人的旧制度旧礼教,疾呼‘救救孩子’。他‘忧愤深广’,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缕缕《伤逝》,阵阵《呐喊》,声声《祝福》,振聋发聩,唤醒国人告别《旁徨》,挺身与邪恶势力抗争。

  鲁迅‘睁了眼看’世界,独具慧眼,洞察众生百态和世道人心。于胡同深处的青砖泥地上‘打磨投枪匕首’,‘在沉默中爆发’,‘于无声处听惊雷’。风雨兼程,呕心沥血,以如椽大笔揭穿卑劣伎俩,抨击时局黑幕。

  其杂文往往着墨不多,一掷中的,产生巨大杀伤力,淡淡几笔就勾绘了某些人物的嘴脸,而人物形象又具有典型意义。当妖风阴霾袭来时,他抵柱中流,‘站在沙滩上,看着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英勇善战,口诛笔伐,横扫时弊毒瘤,彰扬正义之声。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滋养了鲁迅。他浮沉于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厍,通哓经史。遨游群星璀灿的时空,历览前贤,博采众长。涉猎中外,兼收并蓄。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壤,根须吸取古代文化的泉流,枝叶承接外国文学的雨露,融汇贯通,厚积薄发,如喷泉般涌流出不朽的文字,旷世杰作层出不穷。

  他既有深厚的古代文化的底蕴,善于传承,又奋力创新突破,开拓新文化。敢于别出心裁,喊出反叛之声,彻底摧毁传统中的腐臭,涅盘而后新生。传统的建设者是伟大的,批判则需要理性和勇气。鲁迅披荆斩棘,批判锋芒锐不可挡,辛辣犀利,入木三分,又界限分明,良莠清晰,分寸恰当,讲究对策。以审视的目光高瞻远瞩,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索真理,称为‘拿来主义‘。

  鲁迅向往新的社会和新的制度,疾呼‘创造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时代’。他热诚地翻译和推荐外国进步文学,奠下中国新文学之基。满怀对新辈新文学的热烈期待,教育和砥砺青年们健康成长。鲁迅坚信:‘只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未来定会实现。他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无比欣喜,认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他’。

  伟大的鲁迅誉满中外。追比圣贤不逊色,他却反感被神化,始终钟情于草根庶民。毕生鄙视虚名与浮华,从未松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解剖,同时目光如炬地透视世人的劣根性,针砭其素质中的沉疴积弊。警醒仁人志士,挺起民族脊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以《野草》寄喻草根大众在贫脊中的坚韧顽强,憧憬芳草沐风雨,茁长绿原野!

  巍峨鲁迅,高山仰止!谨吟拙句颂鲁迅:

  横眉傲骨真豪杰,

  鞠躬尽瘁孺子情。

  甘为众生担大义,

  热血重塑民族魂。

  力透纸背千钧笔,

  激扬文字惊寰宇。

  物换星移留胜蹟,

  百代长钦忧国心!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三)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自题小像》是作者写于1903年,附在剪发小像后赠予友人的。“灵台”出自《庄子·庚桑楚》中的“不可纳于灵台”,后由郭象注解为“灵台者,心也。”在这首诗中鲁迅将“神矢”—爱神之箭作为比喻民主主义思潮之工具。而“寒星”给人一种寒寂清冷之感,寄意于寒星的意思应是向人民传递民主进步思想,然而却不受重视。由此不难看出在晚清覆灭之际民众的思想和精神是何其麻木、呆滞!

  由此,我不禁想起鲁迅在《藤野先生》中的描写:“……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这喝彩的人们,何尝不是我国当年国民懦弱无知的真实写照?这国民性的缺陷是中国人喝了几千年墨汁后,精神里生长起的罂粟,这游惰因子散发着懦弱、无知,只会将无数仁人志士推向无谓牺牲的崖边!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振聋发聩的呐喊划破长空:“我以我血荐轩辕!” 掷地有声,它发出的清脆响声足以触动任何一个爱国青年的心,更激励着一个热血、坚毅、倔强的青年鲁迅走进革命的队列中。

  此时周家已零落不堪:父亲猝然离世、二弟尚幼,家境也日薄西山,自己只能外出求学……因父亲离世而诱发的系列变故像一座大山压得鲁迅喘不过气,而作为长房长孙的他只能惨然应对。这使他过早成熟起来,也让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捕捉到关于他凄凉童年的细枝末节。像《孔乙己》中那个还不如柜台高的小男孩,《父亲的病》里为请医问药而四处奔走的男孩,最后还要凄惨地喊叫濒死的父亲的名字……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伤疤。

  个人的发展方向是与家庭息息相关,且不断发展变化的 ,无论在他年轻还是年老。  通过这些便可了解鲁迅为何文笔犀利,性格倔强而难以相处,这与其缺少双亲关怀及兄弟意见相左的家庭内部矛盾相关,因此,先生能把冷峻的文笔保持一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写照,《自题小像》中有鲁迅对民主革命的无限期待,也有因眼见现世愚昧而将热血寄意于自己、并以大无畏精神投身实践的勇毅。它不长,却写出了鲁迅的铮铮铁骨。

  • 鲁迅作品故乡读后感
  • 鲁迅药读后感200字
  •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 鲁迅小说全集读后感

相关文章: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05-15

手和脑的读后感05-15

科普读物读后感1000字05-15

科普读物读后感350字05-15

莫迫桑瞎子读后感05-15

妈妈走了读后感05-15

对牛弹琴读后感05-15

别找借口找方法读后感05-15

方与圆读后感05-15

方与圆章节读后感05-15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