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获取知识读后感

时间:2017-03-13 16:27: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获取知识读后感(一)

  我读了《关于获取知识》。写一写自己的读后感受。关于知识,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拥有知识就一定有力量吗?不尽然,如果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一些字、词、句、篇,只是一些概念、公式,只是一些人名、事件,这么这些“知识”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用苏氏的话说就是“不能活动的货物”。“货物”越多,重量越重,相反你的力量就会越校那么,如何使知识变成力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掌握的知识使它不断地运转起来,也就是运用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你“懂得东西”,更要使它成为你获取新的知识的手段。苏氏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样,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习起来就会越容易,他的思考力就会越强,以此他就会有能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地“知识长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记住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用知识去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地无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这个“获缺“建构”的过程中,“疑问”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挂钩的交接点上产生了疑问,才能激起它探究的欲望,才会动用起它过去的知识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这种抽取已有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妮据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关于获取知识读后感(二)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前面的几条建议,特别是第七条和第八条,《知识—— 即是目的,也是手段》与《关于获取知识》。写一写自己的读后感受。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条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关于知识,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拥有知识就一定有力量吗?不尽然,如果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一些字、词、句、篇,只是一些概念、公式,只是一些人名、事件,这么这些“ 知识” 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用苏氏的话说就是“ 不能活动的货物” 。“ 货物” 越多,重量越重,相反你的力量就会越小。那么,如何使知识变成力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掌握的知识使它不断地运转起来,也就是运用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你“ 懂得东西” ,更要使它成为你获取新的知识的手段。苏氏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样,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习起来就会越容易,他的思考力就会越强,以此他就会有能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地“ 知识长进” 的过程。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苏氏在这里用“ 词” 作为例子给我们阐述了他的作法,简而言之,就是在低年级要让学过的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要让词成为表达他们思想、促进他们思考的一种工具,这样,原先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 词” 就不是一个个纯粹的符号,而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 小精灵” ,他们是在用词进行思考,从而有了自己的思想。正如苏氏在这条建议的最后一段所言: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记住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 用知识去获取知识” ,苏氏将这条原则说成是“ 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地无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这个“ 获取”“ 建构” 的过程中,“ 疑问” 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挂钩的交接点上产生了疑问,才能激起它探究的欲望,才会动用起它过去的知识去寻求解决的途径,“ 这种抽取已有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如何使学生产生疑问,又如何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呢?这里边需要很高的教育技巧,也需要老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更需要深入地思考与钻研,比如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你要明白在课堂上哪些知识应该讲,哪些不应该,哪些只是点到为止;哪些知识对哪些学生应该详细讲,对哪些学生少讲或者不讲。重要的是要找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 生长点” ,使他们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在自己知识的阶梯上,又迈上一阶。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 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妮据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www.5a.net)

  • 安全知识读后感
  • 航天知识读后感
  • 消防安全知识读后感

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的读后感03-17

心理学故事读后感03-17

中外名著读后感1000字03-17

科普类读后感03-17

科普书的读后感03-17

科普读后感03-17

我的航天梦读后感03-17

献血的读后感03-17

科普故事读后感03-17

母亲的手读后感03-1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