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江南读后感(一)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作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春尽江南读后感(二)
自去图书馆借了书,许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春尽江南》。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开第一页,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了一下,思索起来,这部书怎么这么露骨,开门见山地写这样的场景。直觉性地感觉秀蓉并不是女主角,应该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的风流韵事,带着些疑惑便开始翻阅。
文章中其场景跳跃式、插叙式的写作方式,造成一种时空跳跃感,文中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让初读此书的我有时候跟不上时间的跳转,于是乎看着看着,又翻到前几页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书,才理清了思路。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近二十年。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和谭端午这一对夫妻从萍水相逢到结婚,围绕着家庭生活,经历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终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事随之结束。
小说中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主人公谭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因惹了点事,躲在寺庙中。那里风景秀丽,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个月”,也让他有了一种“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同时又处于风暴之外”的体悟。其间,他遇到了少女李秀蓉,但不觉得自己真的喜欢她。两人共度一宿后,谭端午拿了李秀蓉裤兜里的钱,不告而别。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初次相遇后一年半,回到鹤浦的谭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已改名为庞家玉),并且迅速结了婚。当时阅读到这里时,我很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婚了呢?为什么两个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当年往事?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对夫妻走到一起?婚后,谭端午成了鹤浦地方办公室里的一个普通科员,工资不高,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用小说中的话说:“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感到自得。”其实端午最终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一个局外人,看完小说,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而他自己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他的性格和命运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他似乎从一开始就秉持自己的无用主义原则:“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手边常有一本书就是《新五代史》,一直在翻阅。他想一个边缘人一样注视着这个缭乱的时代,在抵抗中妥协,在妥协中抵抗,比便守住自己内心的“一亩三分地”。
而家玉则是完全与他相反的一类人,当她改名成庞家玉并成为谭端午的妻子之后,她成为一个现实主义的女性,器宇轩昂,试图凭借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气,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身为妻子,家玉对端午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认为丈夫是一个“烂掉的人”。为了让这个家有体面,她依然从头学习法律,成为律师,全力打拼支撑起了家庭,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她要操心家里房子,家具置备,身为母亲,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业。为此,她付出了很多,有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艰辛。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在一篇论文中这样描述:“她是这个时代的祭品,又是一只柔弱与刚烈并举的音符;她以孱弱的身躯检视并承纳了现实的污浊,最终却为神圣之爱而逝。她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整个现实中的各种灵魂,也折射了自身特有的母性之光。”
谭端午似乎从来没有干涉过家玉的决定,没有管过她在外面的事。但是有一次,两个人吵得很凶,端午把压抑在心中对家玉深深的不满爆发出来了,在她脸上啐了一口痰,并说了一句“婊子”,这深深地勾起家玉多年来的委屈,读到这里,我心里被触动了,如何评价家玉这样的妻子呢?家玉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后,之所以会反常地变得温柔,我想,那时候家玉的心里是很复杂的。她会反思自己以前对丈夫和儿子都太不够关心。开始可能还会恨丈夫当时的欺骗,但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夫妻,她发现她还是爱他的,所以,家玉在写给端午的遗书中,添上一笔,我爱你!而对于自己作为母亲这个角色上,似乎从来没有带给儿子母爱的感觉,有着深深的愧疚。
小说结尾处,谭端午发疯似得想去成都见庞家玉,谭端午真正的动了情,为小说添上温情的一笔。可能作为女生的我,比较感性,在看到家玉的遗书和端午最后的那首诗,我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感觉这两个人过得好累,终于,能在最后冰释前嫌,对我来说是一种释怀。这是对《春尽江南》阅读后的直感。
春尽江南读后感(三)
格非在《春尽江南》所作的开头,是描写两位主人公的第一次的身体亲密接触,不免让我对后面的内容有了另类猜测与期待。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渐渐体会,不,应该是感觉到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翻着《春尽江南》,愈发觉得“莫临尽头方觉珍”就是我最大的感悟。
端午与家玉,一对夫妻,但只有在彼此要“真的分开”时,才“刻骨的思念”;水清、气净、天蓝,都已是过眼云烟,而雾霾为伴时,“所有的人对它安之若素”;天真的孩子,被学校和家长遵循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逼迫得“睡不着觉,想死”;人们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接受与维持,也许要付出“整整几代人”的代价……
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就是人。
书中的人疯狂、自私,麻木不仁,没有责任感……外遇取代了配偶,脸面取代了孩子,上访取代了司法,私力救济取代了公力救济,GDP牺牲了环境,为免责无视生命,安于现状而不愿打破现有体制的藩篱……但这符合我们正在其中的社会现实。
《春尽江南》写的是人,现实的人,没有“掉队”的我们每一个人,应包括已经“掉队”但未离去的人。
她告诫我们,切莫在失去时才感珍贵。(www.5a.net)
她告诫我们,切莫在失去时才知珍惜。
她告诫我们,切莫在失去时才懂珍重。
她告诫我们:要珍爱生命,珍爱自然;要敢于担当,勇于突破。
- 精神力量读后感
- 春宴读后感
- 吴维库阳光心态读后感
相关文章:
火柴的读后感想02-24
火柴读后感02-24
火柴的读后感02-24
卖火柴读后感02-24
天使在身边的读后感02-24
单翼天使读后感02-24
变色龙的读后感02-24
鹿和狼读后感02-24
小壁虎借尾巴读后感02-24
拒绝借口读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