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读后感(一)
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很不错,可是由于高考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去认真的读读这本书,到了大学又因为图书馆书籍数量有限,一直借不到,只能偶尔在网上在线阅读。但是,正如《修炼女人味》中所说的,读书读书,当一个人面对的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书时,读起来才有感觉,在网上浏览同样的文字,总觉得会少些什么,因此,读了几节就没兴致往下了。然而,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在大一的最后一个假期让我借到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我选择在最后读这本书。
终于,在二零一二年的七月三十一号读完了这本看似轻巧实则厚重的《文化苦旅》!
一本书不可能篇篇都完美,就简单谈谈自己比较受感触的几篇吧。
原谅我记不得那么多的地名(即便它们很出名):
第二或是第三篇吧,好像是写坟墓,慢慢黄沙中的坟墓。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它结尾的文字,也正是这段文字让我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文我记不得了,隐约是这样的:战士们死前身子一定是迎向敌人的,他们要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量去保家卫国;但他们倒下时头一定又是面向故土的,因为他们要给故乡和家人最深情的回眸。
被这样的文字感动,它将我带入了一片厮杀的嘈杂氛围中,而这场厮杀是为了定国安邦。
另一篇是写文人的,好像是书的倒数第几篇,写文人的悲哀,貌似也是写作者自己的悲哀。
最后一篇深有感触的文章写的是国语,不谋而合,我指的是余秋雨和刘墉,他们都认为母语是一个人的根,即便说着洋文,住在国外,可是老外不会承认黄皮肤黑眼睛的你与他们有同样的祖先,只有一个认祖归宗的人才能堂堂正正的走四方。
而我个人也深有同感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二)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 ?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的学生,读书,写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学成后,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吗!
继续往下看,我又发现了一桩“怪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我想,如果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搁在今天,不搀假,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不过,奇迹般的,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承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 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如果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三)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人们口中的《文化苦旅》是这样的,我一口气读完后,也收获颇丰。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道士塔”了。读了这一段以后,让我有了如作者一样恨的心情。道士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圆箓的葬身之处。他本是 一个中国平民,逃到那里,几经波折,不幸由他做了当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为灿烂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把守了莫高窟千年的钥匙,他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几马车的文物被运输到外国。不仅如此,他对洞窟里的壁画不满意,想亮堂一点,便找了人,拎着石灰桶,把石灰刷在上面,想把壁画掩去。可第一遍石灰刷得比较薄还有五颜六色的色彩在上面,他竟又来了一遍,把这段灿烂的文化彻底断送。作者就用丑陋的文笔批判了这一个历史的罪人,就如作者在这段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好恨!”。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仿佛让我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增加人生的负载,有历史沧桑到引发出人生的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对于自己来说的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足迹,总会有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静静合上这本书,我也有了想在山水之间寻觅历史的足迹的想法。
- 岭南文化读后感
- 传统文化读后感
- 何谓文化读后感
相关文章: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02-23
野草读后感600字02-23
黄昏季羡林读后感02-23
曹文轩的根鸟读后感02-23
妈妈再爱我一次读后感02-23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02-23
小学课文读后感02-23
关于五年级读后感作文02-23
第2次世界大战读后感02-23
5年级的读后感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