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一)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著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著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著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二)
在我的脑海中,张爱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淡淡的看著那个十里洋场般华美的上海。
《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的自画像,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曾有女学者赵园评价 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其母亲的对其创作风格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的融合。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浮夸,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被完美的融合进东方旧世纪的生活习惯当中,或许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未必写的动人,但是却是写的最适宜 的。
张爱玲的小说中金钱、婚姻、性爱是很重要的话题,在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挥霍致使家业破败,生活日益变得苦难,而母亲和父亲之间结束的婚姻也使得张爱玲对婚姻产生了怀疑。在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备受煎熬,而人性当中的虚伪和残忍也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反映。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著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著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笔下的女性是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天真烂漫的情种。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团圆》中的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著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三)
看《小团圆》之前,对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仅仅通过众口相传以及胡的《今生今世》。当然,对张爱玲的生平的了解也只来源于《私语》《对照记》。《小团圆》尽管是小说,张爱玲也不愿意称之自传,可是我们还是一厢情愿的看到了想看到的所有细节。尤其是对母亲的复杂的依恋与疏离,对父亲的怀念和怨,对胡兰成的爱与恨。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两页,(www.5a.net)谈到她已暮年,“再看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也说到身在异乡对祖国的伤感。然后说她做的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个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每每读到,简直泣不成声。不管当年她和胡兰成是怎样开始,怎样结束,都是真心爱过的。多年以后,已经不爱这个人了,可是那份回忆,依然有美好的部分,让她念念不忘。在梦中想起来,都可以快乐很久。
- 悬梁刺股的读后感
- 父与子读后感100字
-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相关文章:
认真胜于能力读后感02-21
玉堂春读后感02-21
闲情读后感02-21
春尽江南读后感02-21
最美的书包读后感02-21
好习惯益终生读后感02-21
精神力量读后感02-21
人品胜于能力读后感02-21
春宴读后感02-21
洋葱头读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