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一)
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小说 《曾国藩血祭》,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 ,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二)
读《曾国藩》一书能学史、学文章,亦可学到为人处世,其中瑰宝甚多,值得一读。
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时节,秋雨绵绵无绝期的夜晚,一灯如豆的枕边,掩上最后一页,心情似有阴霾笼罩。早就想看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当第一丝凉爽袭来的时候,我有幸捧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般地婪阅,陶醉在和古人神交的幸福里。
曾国藩,这个被许多名人所拥戴推崇过,也被许多义士漫骂诋毁过。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近代也有人攻击他为汉奸、卖国-贼、刽子手……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反差竟如此之大,怎不耐人寻味?!
曾国藩在开卷时奔母丧而归,在闭卷时又因父死而踏上辞行的路,五年时间,他收获的是心灵上沉甸甸的痛苦。
从小小的农家荷叶塘走出的曾国藩,有胆识、有抱负,期望着干一番事业,在组织团练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他不畏劳苦,他明正典法,他和湘勇一起复岳州,出洞庭,下武昌,夺田镇,威播大江,名震寰宇……而回报他的是什么呢?是官僚贪图自己享乐而不择手段地掣肘,是上司不明是非地谪迁任免,是属下只顾保命的临阵退缩,是粮饷的匮乏,是同事的猜忌,是愚蠢对头的升官发财,是肝胆相照的弟兄们命丧黄泉……
曾国藩感到了累,感到了心灰而意冷,感到了前途的渺茫,最终,竟不得不靠暗杀污陷自己的仇敌而保住性命,最终,不得不在接到父亲死亡的凶信时趁机抽身,抱着一怀的沮丧和遗憾,踏上归家的路,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在出征时血祭的瘦牛,临死前的挣扎那么虚弱,又那么痛心。
真为曾国藩感到难过,用尽心血,只不过白了双鬓。其实,古往今来,不得志的人很多,他们和曾国藩一样,不缺少激-情,也不缺乏才干,缺失的却是“皇上的信任”。任何事业没有坦途可走,只靠一腔豪气是办不成事的,我倒觉得,靠本领挣天下的是英雄,而这本领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没有和-谐的环境,事业不可能发展,抱负不可能实现。初出江湖的曾国藩凡事激进,弄得自己进退维谷,可怜可叹。
读读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点血祭的悲凉,多一些思考,也许,成功会更近一点。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www.5a.net)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着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
- 消防的读后感
- 一本有意义的书读后感
相关文章:
朝圣的心路读后感01-14
稻草人读后感700字01-14
稻草人读后感450字01-14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01-14
叶圣陶读本读后感01-14
苏武牧羊读后感01-14
叶圣陶专集读后感01-14
一点值万金读后感01-14
叶圣陶的作品读后感01-14
叶圣陶散文读后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