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危机读后感

时间:2016-12-29 09:46: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兴盛与危机读后感

  初读《兴盛与危机》,虽然整体印象模糊,但是感觉到一股新气息,然后细读了三遍,当文章脉络慢慢清晰时,不免有些不安:结论有些说服力,但是论证过程却稍显牵强。是我没有领会作者的逻辑?于是进一步查找关于资本主义的资料,又重新温习了文化比较的经典《菊与刀》,最后确信:《兴盛与危机》确实是一个概念上的游戏,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作者从一个经典问题开始探讨: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在两千年之间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之后一一批驳了几种流行的观点,在“破”之后,重新发问:是不是问题本身就不正确?通过分析何为封建社会,作者重新界定了问题: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能保持自己的结构达两千年之久?借用控制论的观点,将社会看做系统,结构不变即系统稳定,于是问题转化成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结构稳定?

  既然用结构的方法来讨论社会系统,首先当明确社会的结构是什么;作者将社会的结构定义为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即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的耦合,三者分别表现为中央集权,地主经济,儒家学说,然后指出封建社会具有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一体化”的基因。一体化既是国家兴盛的力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异化出导致国家衰亡的力量,即作者说的无组织力量。国家的兴盛和危机,衰亡,就是一体化力量和无组织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国家初建,一体化力量使得国家慢慢强盛,与此同时,无组织力量也潜在滋生,统治者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进行改革,成功则推动国家继续发展强盛,失败则使给无组织力量继续发展的空间,直到国民动乱,国家濒临灭亡,系统启动自我修复,革命者推翻旧统治者,建立新王朝。

  显然,自我修复是社会结构演化的转折点,因为欧洲也是经历发展,动乱,推翻旧结构,但是却建立了新系统,即资本主义,而我们为什么建立的还是原来的系统?作者提出了两点:一,我们借助家国同构保留了一体化的基因,二,儒生阶层为该基因提供了复生的环境。简言之,新王朝初创,统治阶层的指导思想还是源自上一朝,所建立的系统自然也是原来的结构。打个比方来说,作者的问题是,为什么人自猿猴转化成直立人之后就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人有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耦合使得人一方面成长,另一方面也异化出衰老的力量,但是由于人的基因完整保存了自己的信息,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重生,即使自己已经死亡,后代也是人本身的结构而不会变成其他物种。

  作者将这样的社会叫做超稳定系统,但是因为魏晋是个反例,所以作者进一步探讨魏晋的情况,指出魏晋其实是亚稳定系统,它的出现使得超稳定系统更加稳定,即起到了反向刺激的作用。然后作者大胆的借用数学来说明超稳定系统,作为一个数学专业毕业生,我对于作者粗糙草率的做法很是失望。并不是社会科学不能引入数学,而是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到了必须要用数学才能进一步发展时我们再用,而且用的时候,一定得保证所用的数学是合乎社会原理的。就本文来说,作者的数学模型是关于王朝寿命,简单的将王朝寿命分解为三个子系统的线性和,倘若如此,作者的意思就是三个系统的耦合就是加和,但是不论从原理还是文章看,都不是这样的情况。一旦核心的模型都是错的,后面再有什么数学的内容,不过都是空中楼阁,自欺欺人罢了。

  而作者的野心还不仅仅局限于此,作者要进一步将自己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整个人类社会演化史,并且据此得出演化的四种方向,静止型,灭绝型,超稳定型,进化型。姑且不论四种型是否有意义,只问两个问题:一,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否足够精确完整?二,如果连结构的子系统耦合的概念都没有清晰定义,谈何系统结构方法?

  总体而言,文章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社会演化进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可惜作者没有清晰定义何为结构,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因此文章整体不严密,有些结论也不是建立在推理上,而是直接引用马克思或其他人的话,或由某个特例便得出一般性断语,这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具有说服力;其次,作者论证过程涉及到相当一部分的文化比较,我本身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知识,但是读过《菊与刀》之后,我认为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下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具体行为去比较更有意义。(www.5a.net)

  • 老猎狗读后感
  • 哑奴读后感
  • 地震中的父子读后感

相关文章:

百里负米读后感01-03

蔷薇几度花读后感01-03

马燕日记读后感01-03

小学生好书读后感01-03

学生读红书读后感01-03

水浒传第一章读后感01-03

鲁西西和水晶兔读后感01-03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01-03

小鸟和守林老人读后感01-03

范爱农的读后感01-03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