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后感

时间:2016-12-27 09:31: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扇读后感(一)

  千古叹兴亡,化作酒一壶。

  谁记血桃花,空牖独望北。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仇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读后感(二)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之概,剧情到此,也才有雨收云歇之效。然后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的歌声中剧终。此出起于致祭之悲转于重会之喜,结于入道之幻灭,波澜奇崛而转换自然,把观众的所有的情绪归结到“回头皆幻景”中的幻灭中去,此不符历史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方能收束全剧。


桃花扇读后感(三)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所着的一部戏剧,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反映时代,映照兴衰。在先声中出场的古董先生曾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说明了此书反映时代之真实。

  《桃花扇》作为四大名剧之一,(www.5a.net)除去其书的精彩超艳,在戏剧演绎中的改编创造也是让其能传播如此广泛的原因。观其书与戏的内容,大抵有以下区别:

  第一,两者在排序不同。书中与戏中安排的故事情节排序有所不同。戏曲中的《桃花扇》的开幕便是杨龙友带领侯方域去见李香君的情节,等同于书中第五出“访翠”与第六出“眠香”的内容。并且运用插叙的手法,侯方域回忆原来在书中第三出的“哄丁”——拒绝奸臣阮大铖祭祀祖庙的情节,也突显出“扇子清香”,引出桃花扇。这使戏剧编排简单而流畅,不显拖沓。

  第二,两者在唱词方面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更多的观众。戏剧中省略了大量的文言说词,而是多了许多日常白话文的形式,让观众明白,通俗易懂。

  第三,突出线索。与书中情节有所区别的是,戏剧中十分注重突出线索——桃花扇。并且注重线索与情节的联系与结合。如一开始,便作为主角侯方域出场的重要道具,并且借问桃花扇价值,引出第三出的“哄丁”情节,其次侯方域回乡时,桃花扇作为重要思恋侯方域的信物留在了李香君处,以此引出两人天涯两边的对话。即便在最后,也是通过写李香君不屈于权贵,不愿改嫁,而撞柱留下的血迹而产生的桃花,点睛写出桃花扇的命名缘由。

  《桃花扇》在戏剧中为昆区,乃本源南戏。在观看其戏剧演出时,不时感到有趣动人之处。如在唱词上,语调“一波三折”,不时能听到粤语之音。让人感到无限韵味。又如在人物塑造上也颇生趣味。如主角侯方域为“白脸小生”,而奸角阮大铖则是长须,浓重眼妆,让人在目眩的演出场合中,一眼辨清人物,并认清忠奸。

  无论是书中还是在戏剧中,《桃花扇》其完整波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仍然随着时间的长河,经久不衰。

  •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
  • 陈鹤琴读后感
  • 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

相关文章:

关于母亲的读后感12-31

管理沟通读后感12-31

爱的力量读后感12-31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12-31

我有友情要出租读后感12-31

屋顶上的月光读后感12-31

骑驴读后感12-31

济南的秋天读后感12-31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12-31

斯宾塞快乐教育读后感12-31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