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读后感

时间:2016-12-15 15:51: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行者无疆读后感(一)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二)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书,他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传递。他带给了我们一场世界各国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那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了,但历史应该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不管那段历史是屈辱还是辉煌,它都已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正确的大步向前。文化不是空洞的华丽的辞藻,不是富丽堂皇的建筑,是那种真正能触动心灵的事物。《行者无疆》这本书,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每一方异乡土地似乎在作者笔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气息,授人以探索的启迪。这便是脱俗于一般游记散文的轻描淡写,抑或走马观花式的长篇累牍。因而在回味中夹带着思索,在思索中让人明智。

  捧起一本记叙了漫漫行程的游记,便仿佛打开了一扇引领我们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户。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尤其是文化的差异,更让我们向往。因为之前从未企及因而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已在不知不觉中伸展。

  《行者无疆》这部书主要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插进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实实在在的文华的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然后,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有差异,就有根源,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华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不在古典学理的译文不同,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不同,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不同,在中国人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的不同。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在行走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行者无疆》给我们打开了欧洲的文化之旅的窗口,让我更是向往自己能亲身去体验一下,欣赏欧洲的一路风景,体会欧洲的独有文化风情,感受文化带来的心灵之旅。

  “让心灵去旅行”这句话一直被我深深牢记,一次远行,不仅是身体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穿行,更是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余秋雨先生的这本《行者无疆》不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游记,更是一本洗涤灵魂的圣经。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欧洲之行,也不是一次简单的电视节目,这是一次新时代的东方文明沿着古老的丝绸之旅,去追忆古老西方文明的旅行,是一次重新探索发现新时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的的旅行。这不仅是旅行,更是对文化的探寻。

  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自己的兴盛时代,又经历自己的文化的衰败,最后在新的时代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的给路过的人述说着那段历史,希望人们能停下他们匆忙的脚步来思考,思考下文化留给我的启示。

  在此书的结尾处,余秋雨先生写到:“我们在学习欧洲文明的时候,不能继续向文化前辈那样一味抱着歆羡和追慕的态度,而应该作一些深入的总体思考。”是呀,我们也是文明古国,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历史,反对一切非文明的力量。

  读史使人明智,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不仅一个人应该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该如此。


行者无疆读后感(三)

  近日,读了余秋雨先生2011年修订版《行者无疆》一书。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次修订,比第一版删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读《行者无疆》,如同在一个斜阳西下的欧洲老街,与余先生不期而遇,于是坐在路边梧桐树下的长椅上,低声地闲谈着先生行走欧洲的见闻;又如同某个周末,在欧洲某个埋葬着许多智者的公墓里,我倚靠在草地上,捧书静读。余先生在当今,是少有的“文化人”。他的书,值得反复读。

  很遗憾,至今我没有去过欧洲。但对欧洲似乎并不陌生,尤其是南欧、中欧和西欧。目前中国人对欧美的了解,远远超过欧美人对中国的了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还包括其它方方面面。虽不陌生,但终究没有去过和深入地研究过,有的只是片断的,肤浅的。读完此书,欧洲变得清晰起来。书中作者的很多思考让我深受启发,还有些是从来不知道的角度。

  余先生们此行的初衷是想通过对欧洲文明、欧洲社会的考察,来比较、思考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余先生讲道,在学习欧洲文明的时候,不能继续像文化前辈那样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虽然差别很大,但既然都称为“文明”,就必须应对所有文明共同的敌人,一切非文明的力量。二十一世纪最根本的冲突,产生在文明和非文明之间。守护全人类的整体文明,是迫在眉睫的当代大道。讲的好,值得研究,我们的对外政策,对外宣传,有时可以多个角度。

  整本书由一个个地理概念或是文化古迹、人物、故事串起来,初读的人或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旅行笔记,直至读到结尾“总结在寒夜”一节,恍然大悟,再返回去读,才会对作者写此书的初衷和结构布局有深刻的认知。总结在寒夜一节中,作者归纳出对中华文明有价值的七个对比性图像:一行字母,即美第奇家族与文艺复兴。作者经过思考后得出,社会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集中权力资源、财富资源和文化资源,一起开创一种新文化;一片墓地,即德国费希特、黑格尔的墓地。作者讲道,同样是知识分子,德国同行在整体上远比中国同行纯粹,并因为纯粹而走向宏伟;一份图表,即里昂一家博物馆列出的该市十九世纪的创造和发明。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没有参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一座城堡,即温莎堡以及不远处的伊顿公学。中国近代以来激进主义对社会元气的损伤、民间礼仪的破坏、人权人道的剥夺,已酿成巨大恶果。而英国该经过的都经过了,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过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是一条不错的路;一群群闲人。(www.5a.net)中华文明注重实用理性,拙于终极思考,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较少关心人文理想。财富无限而生命有限,当人生的黄昏终于降临,你们会在那里?;一块巨石,即冰岛“法律石”。中华文明的一大隐脉武侠精神,本性上是无视法律的,造成了中华文明与近代社会的严重阻隔;一面蓝旗,即欧盟的旗帜。目前中国大踏步走向国际社会,既有可能因视野打开而显出气度,又有可能因竞争激烈而倒退回狭隘。(实际上,对我来说感受更深的是欧盟大门口铁栅栏上一大群男孩和女孩的雕塑,青年人永远是社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目前我们政府用人体制上在锻炼使用年轻人方面似乎有些倒退)。上述七幅图像远远不能完全概括本书。对本书,可能会有一些人质疑作者的写作真的有那么纯洁、高尚吗?作者所做的比较、思考的角度都有道理吗

相关文章:

格列佛历险记读后感12-21

曹文轩的书读后感12-21

鲁迅自嘲读后感12-21

五年级狼王梦读后感12-21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500字12-21

小学生夏洛的网读后感12-21

夏洛的网读后感1500字12-21

夏洛的网读后感250字12-21

鲁迅作品故乡读后感12-21

鲁迅的作品野草读后感12-21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