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读后感

时间:2016-12-14 14:49: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牵牛花读后感(一)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爸让我读叶先生的《牵牛花》,并让我重点读。那时,体会不深,不免有些偷懒。慢慢地,对作文有些兴趣,越发感到先生文章之大妙。

  《牵牛花》不过八百多字,读着这不长的文字,我真正感受到先生对生活观察的文外功夫。文章描写可用三个字概括:准,细,微。例如,“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寥寥数语,把种花的数量、花的间距交代得清清楚楚,十分精准。例如,“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着一两张满是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头。”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嫩头的大小、生长速度,十分精细。例如,“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这句描述,堪称绝妙,能捕捉到嫩头极其微小的变化,唯观察下过大功夫的人,方能如此。

  慢慢品读、细细体会先生的文章,我惊叹于先生“观之入微,察之毫末”的功夫。不知不觉中,我也受先生文风的影响。三年级我曾写过一篇《蚂蚁王国》。为了做好这篇作文,我每天放学后就去寻找蚂蚁窝,观察蚂蚁的习性和状态,有时一看就是数小时,简直到了痴迷的状态。作文写成后,有人怀疑说,这不像出自一个十岁小孩的手笔。理由是,细节描写太过生动:庞大的蚂蚁帝国,精细的人员分工,一个孩童如何知晓?作文的结尾,还来了个画龙点睛,写了蚂蚁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更增加了人们的怀疑。这篇作文能得到如此抬举,细细想来,应该是借鉴了先生《牵牛花》中的一些描写手法,作文结尾处的神彩之笔,极可能是模仿了《牵牛花》的“生之力”。

  叶先生说:“作文即生活。”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精彩。


牵牛花读后感(二)

  初读叶圣陶接近不惑之年写的散文《牵牛花》,也许会感觉有点儿“平淡”,“淡”到我们好像感觉不到是名师大家的手笔。但细细再品,才知叶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无穷。朴朴素素的语言,简简单单的叙述,好像是闲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传授种花的经验,开始你还不在意,可听着听着却心为之驰,神为之往了。

  《牵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显“味”。作者落笔先写种花:“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因为是“手种”,又已经是“三四年”了,才有后文的经验之谈:瓦盆“十来个”,肥料“一包”,麻线“十条”,条距“七八寸”。这些数字化的精确叙述,俨然如种花多年的花农侃侃而谈。接着写赏花,因为是精心种植之花,所以种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所强调的“生之力”,即是新生之叶、新生之花的生机与活力。读者读到这里,也许就把文章的立意理解为对牵牛花“生之力”的赞美;作者行文至此,好像也完成了“种花—赏花—悟花”这一思维过程,文章至此似乎也可戛然而止了。但收尾之“味”,恰恰不仅仅在于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还在于后文所写的赏花人的“浑忘意想”、“呆对着这一墙绿叶”的那种“忘我之境”。读到这里,我们方知作者种花,赏花,是以一种最简朴的方式获得精神的快乐和满足,是在和一草一木的相处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智慧的启迪。那种“呆对”,让我们想起古人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斯”的忘情对视。原来,人常会在和自然的相亲相伴中找到灵魂的安宁。阅读至此,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前文作者会亲昵地称牵牛花为可爱的“小东西”了!

  牵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园小花,作者栽种牵牛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原来栽种的还是普通日子里的一份希望呢!种牵牛花之“味”,在于能享受一份朴素的生活情趣,一种恬淡宁静的家园生活。它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上拥有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幸福,面对四季晨昏,在物我两忘中获得生命的真谛,生活因此变得富有而滋润。


牵牛花读后感(三)

  《牵牛花》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叶圣陶在30年代初期写的一篇散文。它记叙的是作者在庭院种牵牛花的情景,但文中并没有具体描绘花朵的美丽,而是把观察点落到了牵牛花那不被人注意的“嫩绿的头”上。这里节选的就是作者描写“嫩头”的部分。(www.5a.net)

  作者对所写之物进行了跟踪观察,表现出了“嫩头”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第一句先由“藤蔓”引出其顶端的“嫩绿的头”,然后用“停一歇”后嫩头在方向上变化来说明它“无时不回旋向上”。“停一歇”,就是过一会儿。只间隔如此短暂的时间,嫩头就由“这边”朝向了“那边”,不正说明它时时刻刻都在向上伸展吗?第二句写它在“前一晚”和第二天“早起”所具有的不同形态。作者用“绿豆”作比,形象他说明了“前一晚”嫩头的大小,又通过对“早起”透出的新条,缀着的小叶子,长出的小花蕾及新生的嫩头的细致的描绘,生动地反映了嫩头的生长变化。第三句中,嫩头一夜之间便出乎意料地爬到了作者用以作标志的“斑驳痕”之上,这空间位置的变化,包含着它多少的努力啊,其旺盛的生长力怎能不使人惊叹!那么,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嫩头的生长动势呢?第四句便是答案,“在这小立静观的当儿,即默契了‘生之力’了”。“默契”,这里是理解的意思。作者由这小小的嫩头,理解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以此歌颂了人类奋发向上的力量。  

  •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 方与圆全集读后感
  • 关于安全读后感

相关文章:

我是马小跳读后感12-19

贝多芬的读后感12-19

《大学》读后感12-19

经典书籍读后感12-19

名著读后感英文12-19

乌塔读后感200字12-19

名著读后感1500字12-19

教学名著读后感12-19

没有理由绝望读后感12-19

人间词话读后感12-19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