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当存高远读后感(一)
这是诸葛亮所写的《戒子书》中的话。意思是:一个人不仅应当立志,而且应当树立高尚而远大的志向。为什么人要立志呢?因为“无志无以成学,无学无以成才”。志向,就是人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奋斗的勇气,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力量,才会不断的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进步。历史上凡是有伟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青少年时期就立下志向的。如孔子、司马迁、张衡、祖冲之等;如项羽、韩信、曹操、诸葛亮等。当然,人立志要树立高尚的志向。高尚的志向,就是指个人的志向要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要有利于民族、利于国家、利于社会的进步、利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这才是崇高的志向。只有崇高的志向,才会使人,襟胸开阔,目光远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遇艰难而不气馁,遭挫折而不退缩,居庙堂之高而不自骄,处江湖之远而不自弃,终将会以大手笔,做大文章,成大事业。而那些目光如豆、心胸狭隘、营营于蝇头小利、苟苟与鸡肋微益,其所立之志,必然是卑微的、低下的、无积极之意义。小有所得,就津津乐道,不思进取;微有小胜,就夸夸其谈,炫耀于人。这样的人,因其志向之低微,稍遇挫折则畏葸不前,垂头丧气,终究不能成其大事,而为历史所抛弃。同时,人立志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远大之志,是指身处当前之时,能洞察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预见到历史前进的大方向,从而树立符合发展趋势、顺应前进方向的志向。远大之志,能给人以高-瞻远瞩的观察能力,给人以远见卓识的分析能力;能使人目光犀利,见解深邃,除重重迷雾而见真庐山,排种种表象而识实事务。人立志是多么可贵而重要啊!树立崇高而远大的志向就更为可贵而又重要的啊!
人生短暂,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最重要的阶段之一。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应当树立伟大的梦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入艰苦奋斗是每一个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必要理念。
“你们青少年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半个世纪前毛泽东的嘱托犹在耳边回荡。新时期的历史重担在考验每一个青少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时刻准备着为自己不平凡的,有意义的人生而准备奋斗。
从李大钊率先在中国树起无产阶级革命旗帜;到朱德不畏艰辛,不受诱-惑,执着追求共-产-党的信念;到伟大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再到无数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繁荣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无不激起我们青年一代奋勇向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共创美好未来。
党和国家历来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当代青年肩负着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任。我们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的继续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我们要树立崇高的信念,坚定自己的理想。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勇于抓住机遇,敢于努力拼搏,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拼搏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志当存高远读后感(二)
《志当存高远》写的是诸葛亮一生在未出山是的故事,诸葛亮8岁亡父,17岁时死了叔父诸葛玄,到了求学的年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去依山傍水的绿树成荫、环境幽雅,黄承彦的学堂来读书诸葛亮认为这里环境好,每天早上读书,不久就有了成就,诸葛亮还自己参加了最高年段的考试,还名列前茅。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在学习中是如何努力的,也告诉我们如何读好书,如何去认真读书,诸葛亮他每天清晨,雄鸡报晓后,诸葛亮便叫醒弟弟诸葛均,一同到山上去学习。这很快被细心的老师黄承彦知道了,他感到这是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方法,便号召学生们向诸葛亮兄弟俩学习,并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从此,学风为之一新,人们每天老远就能听到从山顶上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也有早自修也同样在读书,这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方法为什么在我们这却不是太有效么?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有这么好的老师、有这么多的书、有这么好的条件,有这么棒的古人做榜样,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学习就是像山中的回声,对它爱,它也会爱的,对它恨,它也会恨你,无论如何学习就是你自已的态度决定一切!诸葛亮年少有为,在赤壁之战时,他才27岁,27岁他成功地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蜀抗魏,并帮助周瑜出谋划策,才使得孙权刘备打赢了赤壁之战,大破魏兵,促成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局势。
诸葛亮在教育子女也很有方法他在诫子书中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在《诫子书》中君子做事应该有一颗宁静的心,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
只有制定适宜的目标才能有远大的成功,只有设定小目标才能有可能完成大目标。
志当存高远读后感(三)
诸葛亮在自己的儿子诸葛方刚满10岁的时候就开始告诫他:“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还用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教育儿子。
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曾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8岁时就过世了。 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诸葛亮的幼年时期,正是东汉王朝极度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并且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诸葛亮9岁时,西凉豪强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控制了东汉政权。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大乱时期。
诸葛亮13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诸葛亮的家乡面临毁灭之灾。为了躲避战乱,诸葛玄带领诸葛亮、诸葛均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辗转半个中国,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到襄阳后开始住在城内,在城南的学业堂里读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了,他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定居下来。
少年的诸葛亮离乡背井,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经受了混乱时代的灾难。他渴望安定,渴望统一,决心为消灭豪强、重建统一的国家而奋斗。为此,他在隆中生活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国家的局势;他自比管仲、乐毅,立志为重建强大的国家做出贡献。
由于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诸葛亮觉得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治学生活之道,也是很值得儿子借鉴的。
暑假的一天,外面下起了雨,看着儿子百无聊赖的样子,诸葛亮想:雨天教育孩子倒是一个好机会,便向儿子介绍了他年轻时在生活治学方面的特点。
诸葛亮介绍道,一是志存高远,慕效先贤。
到了求学的年龄,诸葛亮踏进了设在襄阳城南二里、岘山脚下的学业堂。他望着这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学堂,认定是个十分适宜读书的好地方,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学堂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
寒窗苦读的生活开始了。每天清晨,雄鸡报晓后,诸葛亮便叫醒弟弟诸葛均,一同到岘山上去学习。这很快被细心的老师黄承彦知道了,他感到这是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方法,便号召学生们向诸葛亮兄弟俩学习,并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从此,学风为之一新,人们每天老远就能听到从岘山顶上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
不久,黄承彦又发现诸葛亮是个天资很高的学生。
他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如要吟诗作赋,命题一出,诸葛亮便能即席而起,信口而出,并且文简意明,高雅隽永,字字句句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
更使黄承彦惊异的是,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着作。
黄承彦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不同凡响的学生。
年考就要来临。诸葛亮突然向黄承彦提出要参加最高年级考试的要求,黄承彦居然答应了他。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学业堂。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说他狂妄,有人挖苦他想出风头,有人指责他目中无人,他们都等着要看诸葛亮的笑话。
诸葛亮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年考那天,他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接过考卷便一挥而就。他那旁若无人的神情、稳操胜券的气度,表明他早已成竹在胸。
考试揭晓,诸葛亮竟以最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他在《诫外生书》中曾写道:“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这句话恰是他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写照。年方20的诸葛亮,最景仰的先贤是帮助齐桓公推行法治、开发经济、“尊王攘夷”、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和联合秦楚三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70余城的燕国上将军乐毅,并不畏时人的鄙视嘲笑,“自比于管仲、乐毅”。由于少年诸葛亮有慕效先贤的高远志向,因此他
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700字12-08
虎门销烟读后感400字12-08
虎门销烟读后感600字12-08
大爱的力量读后感12-08
倒过来试试读后感12-08
越长大越孤单读后感12-08
长大不容易读后感12-08
放慢脚步长大读后感12-08
就这样长大读后感12-08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