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读后感

时间:2016-10-19 17:00: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一)

  罗家伦著有《学问与智慧》一文。顺便说一句,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把此文编进了教材,让我有出乎意料的尊敬。

  罗文对智慧与学问,智慧与文章有极富启发意义的阐述,反衬了曹雪芹之言。

  论断一: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真正的学问,必然是智慧的结晶。

  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实验,这是生物学家的最常规的学问,但孟德尔以前的生物学家,此实验生物学家们做过千万遍,但只有孟德尔由此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达尔文、爱因斯坦与孟德尔一样,都有从常规中发现非常,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智慧。

  论断二:真正的智慧,必然以学问为基础。否则只是昙花一现、浮光掠影。智慧不是空穴来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零星的智慧,如火花乍现乍灭,不足为道。

  论断三:文章、书籍分两种——有智慧的和无智慧的。故而读书也需智慧,即辨别文章、书籍的价值,要“读书有间”,不要“劳而无功”。

  在一个以网络为载体,海量信息蜂拥而来的时代,如何鉴别真学问,如何鉴别有智慧的好书好文,生出了别样的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给写文章,无成本发表文章,生出了意外的便捷。

  这样,网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势在必然。这也是必要的代价,信息匮乏、封闭、垄断、人为操纵从来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在网络上找文章,以罗家伦先生的《学问与智慧》为基础,以“学问须洞明世事,文章要练达人情”为标准。诸位一定会问,“你有判别真假学问的智慧吗?”。嘿嘿,洞明世事也好,练达人情也罢,关键看有没有真性情,是不是有慈悲心,化繁为简,抓住这点,不及其余。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学者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一文,让我收获很多。一直以来我一直把知识等同于智慧,它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理解智慧,如何看待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文章的见解独特,语言也很精炼,优美而意蕴深刻的句子俯拾皆是。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确实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一语道破了知识智慧的区别,知识是有领域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学问,但智慧是“人深处发出来的”,它是人自身的,而知识是完全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而且也永远是某些疆域的。

  一个光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人,是一只徒有一背的货物的驴,是“两脚”的“书橱”。生活中也有一种这样的人,读书不太多,但能“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他虽然没有很多学问,但他拥有了智慧。大名鼎鼎的和珅,没有学富五车的知识,但他也成了一代名臣,得益于他在君臣之间的游刃有余,他读懂了人生这本书,读懂了君主这本书。

  文章说“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的确,没有一定的智慧,就连获得知识都成问题,那是“无本求木”。反之,拥有智慧的人,他要获得知识就如同拥有了一对乘着春风的翅膀,学问在他那里就如同芝麻开花一样,更易触类旁通了。在他那里学问和智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www.5a.net)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北宋的苏轼还是当代的季羡林,他们都成了时代的大师,也成就了历史的大师,受着世人的敬仰。

  作者还依此拓展开去,谈到了我们离不开的朋友——书籍,书籍亦如人,有一种兼顾学问和智慧的,一种谈不上学问更无智慧的。市场上可谓鱼龙混杂,为了不浪费我们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读书前要作精心的选择。我们要深知“着书固要有智慧,读书更要有智慧。”
 

  • 在烈日和暴雨下读后感
  • 多收了三五斗读后感
  • 画山绣水读后感

相关文章:

《远离芝加哥的地方》读后感10-24

《寻宝小子》读后感10-24

《魔法灰姑娘》读后感10-24

《爱的故事》读后感10-24

《印第安人的麂皮靴》读后感10-24

《记忆传授人》读后感10-24

《阿萨的心事》读后感10-24

《囧男孩日记》读后感10-24

《女水手日记》读后感10-24

《冬天的小木屋》读后感10-24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