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读后感

时间:2016-07-21 11:06:00 5A范文网 浏览: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解放战争》读后感(一)

  我开始阅读王树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战争》。这套百余万字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这场残酷的战争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日本投降开始铺开,至解放海南岛而结束。文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战争双方的往来函电,有对战双方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有一线战士的亲历描述,有支线民工的感人事迹,冷峻严肃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争的得失、智慧与残酷。战争的胜利,也从另一方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团结坚韧与伟大。

  相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带些苦涩和遗憾。前者是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胜利,而后者则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胜利。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顾的勇气,奋力抗争。而对于后者,则事出无奈、让人叹息。经过八年抗战,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内战本身已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快意,毕竟我们同是中国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战争的发起虽然与人民的意愿相背离,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前线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艰苦支援,共产党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彻底地消灭经过八年的战争考验,拥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占据重点城市、铁路线及天空和海洋的国民党军。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民意的表达。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是民意而非军队,滔滔洪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省下的粮食贡献军队,为什么帮助军队运送弹药的民工会比运送粮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觉更加骄傲,为什么支线的民工自愿抛家舍业跟随共产党的军队南征北战,为什么战斗中的共产党的士兵比国民党的士兵更加勇敢?透过解放战争我看到,共产党人领导的这支军队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穷人的需求与渴望——地主恶霸被打倒,穷人获得了土地翻了身。他们不必再通过受人欺凌卖儿卖女而苟活性命,这使他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们与同样出身贫苦的士兵之间没有隔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就是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就是他们这些支边民工的胜利,他们为参与打击国民党军而自豪,为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而身感光荣。

  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被国民党所视而不见的穷苦大众,用腿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快速穿插、构筑工事、弹药粮草、伤兵救治,数万大军远距离运动作战却又不被敌人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完成。至于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和勾心斗角,不过是加速其内部溃败的催化剂。这次阅读,让我对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和过去1945年至1950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阅读也让我对所谓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认识。民主不光是选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脚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成长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我们甚至对战争双方的主要将领也早已耳熟能详。战争的残酷,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我们来说似乎难以想象。抛去了一线士兵奋不顾身背后的精神动力,抛去了支线民工拼死支援的背后原因,很多答案,轻描淡写,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或者鞭挞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让我们在阅读时回到战争的场景中,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那段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建国已逾甲子,那时战场上厮杀的老兵现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化为枯骨,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仍在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段日渐模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遗憾的是书中只有几幅简单的作战地图,很多战役仅从文字描述中难以体会全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不断补充战争的细节,将每一次战役的指挥与地理结合到一起,让解放战争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感谢王继红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厚厚的书。


《解放战争》读后感(二)

  我开始阅读王树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战争》。这套百余万字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这场残酷的战争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日本投降开始铺开,至解放海南岛而结束。文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战争双方的往来函电,有对战双方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有一线战士的亲历描述,有支线民工的感人事迹,冷峻严肃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争的得失、智慧与残酷。战争的胜利,也从另一方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团结坚韧与伟大。

  相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带些苦涩和遗憾。前者是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胜利,而后者则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胜利。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顾的勇气,奋力抗争。而对于后者,则事出无奈、让人叹息。经过八年抗战,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内战本身已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快意,毕竟我们同是中国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战争的发起虽然与人民的意愿相背离,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前线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艰苦支援,共产党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彻底地消灭经过八年的战争考验,拥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占据重点城市、铁路线及天空和海洋的国民党军。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民意的表达。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是民意而非军队,滔滔洪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省下的粮食贡献军队,为什么帮助军队运送弹药的民工会比运送粮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觉更加骄傲,为什么支线的民工自愿抛家舍业跟随共产党的军队南征北战,为什么战斗中的共产党的士兵比国民党的士兵更加勇敢?透过解放战争我看到,共产党人领导的这支军队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穷人的需求与渴望——地主恶霸被打倒,穷人获得了土地翻了身。他们不必再通过受人欺凌卖儿卖女而苟活性命,这使他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们与同样出身贫苦的士兵之间没有隔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就是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就是他们这些支边民工的胜利,他们为参与打击国民党军而自豪,为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而身感光荣。

  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被国民党所视而不见的穷苦大众,用腿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快速穿插、构筑工事、弹药粮草、伤兵救治,数万大军远距离运动作战却又不被敌人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完成。至于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和勾心斗角,不过是加速其内部溃败的催化剂。这次阅读,让我对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和过去1945年至1950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阅读也让我对所谓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认识。民主不光是选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脚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成长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我们甚至对战争双方的主要将领也早已耳熟能详。战争的残酷,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我们来说似乎难以想象。抛去了一线士兵奋不顾身背后的精神动力,抛去了支线民工拼死支援的背后原因,很多答案,轻描淡写,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或者鞭挞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让我们在阅读时回到战争的场景中,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那段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建国已逾甲子,那时战场上厮杀的老兵现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化为枯骨,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仍在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段日渐模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遗憾的是书中只有几幅简单的作战地图,很多战役仅从文字描述中难以体会全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不断补充战争的细节,将每一次战役的指挥与地理结合到一起,让解放战争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感谢王继红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厚厚的书。


《解放战争》读后感(三)

  在我们的记忆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在和国民党部队作战时都是百战百胜,所向霹雳,但当我们今天从《解放战争》这本书里看到从山东千里迢迢刚刚出关的东北民主联军时一定会让你吃惊不小。当时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由于黄克诚所说的“七无”,部队的后勤保障几乎无从谈起,而武器装备又远远落后于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部队,政治上由于停战协议里规定国民党的部队可以在东北地区随意调动,停战协议里更没有承认共产党的部队在东北的正式地位,所以这时东北民主联军中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各部队都处于四处游走的状态时。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的林彪面对自己部队的这种现状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更要面对国民党部队灼灼逼人的进攻此时他身上的压力会有多大。

  林彪要求主动向杜聿明进攻的请求没有被批准以后,便只能带着由山东过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北撤退,当他们民主联军总部撤到辽宁法库时,其中山东军区一师和新四军三师七旅也撤到法库以西的秀水河子村,刚到村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很快就追过来了,在严峻敌情的压迫下,部队只好撤出秀水河子村,并向国民党部队发去信函,要求他们遵守停战协议,但是国民党部队不但在秀水河子村修筑工事,还向法库发起进攻,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是多么凄凉,看到人家过来我们走,人家要打我们发信函希望不要再打了。真是欺人太甚了,林彪觉得不能再退让了,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不要被对方打垮,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林彪没有请示中央便决定在秀水河子向国民党打响第一枪,这次战斗

相关文章:

《青春奇妙物语》读后感07-25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读后感07-25

《最强弃少》读后感07-25

《爱难猜》读后感07-25

《藏海花》读后感07-25

《天才相师》读后感07-25

《逍遥奇侠》读后感07-25

《麻雀要革命》读后感07-25

《安得盛世真风流》读后感07-25

《夜不语诡秘档案》读后感07-25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