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一)
在该书中,作者以辛辣幽默的笔调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内部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两种文化形态的殊死斗争,揭示了向往现代文明而又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旧式知识分子内心的分裂、扭曲与痛苦,以及没落地主分子的腐朽顽固与绝望。这部作品是作家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形象思考 ┅┅
合上书,心头便涌上一种感受: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中,在经济窘迫的阴影笼罩下,维持一个“文化多元化”家庭的宁静与和平的确不易。再细一想,又觉得这点见解实在太稚嫩、苍白。 随着国门被轰开,涌进来的不仅有野蛮,也有文明;不仅有毒品,也有良药。西欧资产阶级文化一旦在炮火中大量扎根于中国便与近代中产阶级文化展开了殊死搏斗。文中主人公倪吾诚的家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战场”。谁胜谁负其实是无所谓的。置于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大环境,“进口货”也好,“国货”也罢,凡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强胜,我想皆应曰:“拿来”。那么,谁胜谁负又有什么关系呢?
倪吾诚何许人也?据我看来,纯粹说代表中国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似有辱“知识分子”的清名,倒不如说像个混血儿来得爽快——口里说着新时代的话,血管里却流着孔乙己和阿 Q 的血。他对家人“讲欧洲,讲日本,讲英美,讲笛卡儿和康德,讲人不应该驼背讲晒太阳对人有好处,讲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讲不但应该刷牙而且可以并应该早晚各刷一次牙 ┅┅ ”听众是谁?他们对此是否感兴趣?他们能否接受?他们能否支付“应该”那样所需精力和费用?夸夸其谈,不顾实际。处处显示自己的博学,显示自己的文明,却处处洋相百出:“居然说墨索里尼是一位哲学家”;讲课没头没脑,东一榔头西一锤椎,敲得连自己 也说不清楚了 ┅┅ 好一个留洋的“大学讲师!”自己挣不到饭吃,只能吃老婆做的“大葱抹酱”“红薯粘粥”,心里却老想着“火腿”、“咖啡”、“烤肉”,还“深感”老婆静宜每天为他弄吃的是“形而上学在中国之源远流长”,还想着“欧罗巴文明”在中国土地上的悲哀。好一个“欧罗巴文明”者!解放后,这个曾经“潜力百分之九十五还没有发挥出来”的留洋知识分子今天准备出一本论着,明天准备搞一个研究,结果,其潜力在社会主义优厚的待遇下依然未能发挥出来。可悲!
再看姜家母女,家道早已衰落,却左一个“家风”右一个“家风”,死守一张破败的封建家族的脸面,不切实际地撑起一个封建家庭的空架子而心满意足,这又算什么呢?
其实,倪吾诚的初衷是好的,姜静宜的本意也不错,只是前者的追求显得虚无,后者的思想显得顽固,两者若能现实一些,丢掉幻想和保守,是不会闹成这样不可开交的局面来的。当然这里面肯定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单从人物个性上看,他们身上都少不了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影子和自欺欺人的品质。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二)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突出人物性格冲突。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充分体味到其中的酣畅淋漓。
但是,读这篇小说令人难受,《活动变人形》如果说是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荒诞的,悲剧的,沉重的。因为,看似简单的家庭冲突、性格悲剧,实质则是文明文化的冲突。
王蒙在小说中打了一个结,然后里头所有的人物都在试图解开这个结,用自己的方式,而他们所用的方式,实际上又是由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形态决定的。
而这个结可以用几个问题说明:究竟什么是促进民族发展、文化进步的源泉呢?究竟在文化冲击的年代怎么样寻求个体的平衡又怎样寻求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呢?就是这样一个结,这样的一群人。
改革是艰难的,小说只是小说。"寻找只是寻找,找不找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小说毕竟只是小说。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三)
读这篇小说令人难受,《活动变人形》如果说是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荒诞的,悲剧的,沉重的。因为,看似简单的家庭冲突、性格悲剧,实质则是文明文化的冲突。 近期,读完《活动变人形》,朦朦胧胧之中,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悲愤与无奈,我觉得,我是一个愤青,就像倪吾城一样,对于现实有极度的不满,却无能为力,只能一点一点的反抗,却是无果的匆忙。想要反抗,却只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痛苦,不论是怎样的人,他们都在身边,不论她们有如何多的缺点始终,是家人。
这部书,以一种玩具(也可以说是一本书)的名称命名,用书中的话说:“象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还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所以叫活动变人形。”在倪吾城心里,觉得“这种玩具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龄前儿童得到一种“我也有书读”的满足。这让他由衷的佩服东洋人的先进和智慧。”
这本书的开头是由倪吾城的儿子倪藻到国外某个地方去交流学问顺便拜访倪吾城的一位老朋友史福岗教授的经历而引起的。全书采用倒叙、插叙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同时也不乏意识流的写法,突显出了作者理性的构思和感性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书中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却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本书中是以倪吾城一家的家庭经历为主要线索,穿插着各个人物的活动。作者笔下,人物鲜活生动,不得不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在本书中,倪吾城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可谓是淋漓尽致。首先倪吾城作为一个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他不能忍受着中国旧社会“万恶的旧习”,他愤怒,他抗议,他反叛,结果,却总归是不如意,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固执,他是一名知识份子,所以瞧不起他的妻子,他的家人,在他眼中,她们都是无知的,都是被旧习深深谋害的人,已经没法救了的。虽然,曾经的他也是一个旧社会的家庭中的一员,他深知被毒害的痛苦,但现在,留学归来的他,却没有对家人的同情与怜悯,除了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好,其他的人他也许没有了一点的爱吧。其次,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却没有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只顾自己在外面逍遥快活,寻欢作乐,从不过问家里的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事。他在外面是那么的“时髦维新,风度翩翩”,但是,在家里,他却是那么的不义。
在倪吾城妻子姜静宜的周围,围绕着四个人,姜赵氏,姜静珍,倪萍,倪藻。她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但是在有冲突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向对方开火。当然,她们在面对倪吾城的时候,总是站在一条战线上,一起用恶毒的话诅咒倪吾城,一起大骂倪吾城,一起反对他,这不得不说是倪吾城的一大悲哀,家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他依靠,哪怕是他所爱的儿子和女儿也来反对他。虽然姜静宜是一个有着浓厚旧习的女人,但是,她也是令人佩服的,她能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甚至是三个孩子的重担,这是很不容易的啊。的确,她爱钱,可以说是掉在钱眼里面,但是,她也是被生活所逼的,她对倪吾城的行为忍受了,她只有最低的要求:只要倪吾城能给家里一些生活费就是了。但他却没有满足她这一要求。姜静宜的命运是悲哀的,嫁给了这样一个“新式”的男人,承担起了原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也有缺点,毕竟她是在旧社会长大的,带有浓厚的旧习。但是,她的确是个有点才能的人。
姜赵氏,一位老太太,倪藻的姥姥,尽管也是以为老式妇女,却是及其的爱她的外孙。 姜静珍,即周姜氏,14岁变便没有了丈夫的她一直守着那个旧习,也是一类人的反映。她会背诵许多诗词歌赋和戏文,总是有事没事的冒出几句,连她最后死之前,也是应了她以前不时的唱着的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最后,她也是长眠于那片西北的黄土上,也算应了吧。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总能听到这三个女人在一起大骂
着倪吾城,一起骂,看着就好像特别的亲。也确实是特别的亲,但是,也有争吵的时候。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
相关文章:
《青春奇妙物语》读后感07-25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读后感07-25
《最强弃少》读后感07-25
《爱难猜》读后感07-25
《藏海花》读后感07-25
《天才相师》读后感07-25
《逍遥奇侠》读后感07-25
《麻雀要革命》读后感07-25
《安得盛世真风流》读后感07-25
《夜不语诡秘档案》读后感07-25